择高而立 向远而行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十年发展掠影
江海交汇,五山拱北。紧随新时代的步伐,一所年轻的学校卓立潮头,奋楫扬帆。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通大附中”)是在加快现代化和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南通市重点规划建设的现代化示范性普通高中。自2013年办学以来,通大附中着眼于“更高品质、更高品位、更高品格”的办学目标,紧扣学校与师生发展的关键点,探索课程与课改的结合点,培育学生知识与素养的增长点,寻求学校内涵与特色的创生点,办学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学校成功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
学院课程:
学科相融,知行共生
建校伊始,通大附中坚持科学、人文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采用学院式管理机制,即以学院为管理中心、以学科群组合为依托,创设了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艺术与传媒、体育与健康五大学院。五大学院既打破了学科界限,淡化文理界限,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适应社会对未来人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素养的需求,又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融合共享、学习资源的共生共长,催生出学科融合类课程近50门,如“我读《论语》”“指尖上的NAS”“英美文学欣赏”“拓展物理”等。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涉及面广,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院式管理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教学资源,融合“五育”目标,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引领学生探究世界、认识自我,实现学识素养和生命素养同步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数学与科学学院与南通大学理学院合作开展的“生活数学”课程开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社团每个月策划一项以趣味数学、智慧数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素养。
学校依托五大学院,倾力打造了“数学与科学课程”“星火创客空间课程”“江海文化美育课程”“涵育‘智仁勇’精神的篮球文化课程”4个省级课程基地,创生出附中特色化校本课程体系,开发校本选修课程115门,组建学生社团40多种近120个,在学院协同创新中真正实现了学科融合、知行共生。学校还将蓝印花布、沈绣、梅庵古琴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将学生素养的生发点由课内转向课外、由校内转向校外、由被动转向主动,实现学校教育由教书向育人的根本变革。
多元课程的整体系列实施,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首届CM3国际青少年创客挑战赛上,学生白晶晶率领的团队获一等奖及工业设计奖;学生陈海宁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中勇夺亚军;学校被确定为“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江苏教育》专栏推介了学校推进课程建设、培养特色人才的实践探索经验。
2019年,学校的省级规划课题“基于学院制的校本课程协同创新实践研究”高质量结题。
雅正德育:
内外兼修,行雅品正
通大附中以“行雅品正”为目标,坚持内修与外铄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贯通、校内与校外相衔接,创新德育活动和手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构筑具有附中特色的德育系统工程,不断丰富完善“雅正德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学校以学科融合类课程、校本拓展类课程、校外实践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的“雅正德育”课程体系,编制形成“雅正德育”系列校本课程方案。
学科融合类课程以基础学科为抓手,将“雅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利用学科融合中的“熏染—领悟—生成”,实现知识到品格的迁移,围绕“四必”行动的基础课程成为附中学子的必修课。
校本拓展类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以“雅正”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开设心理健康、价值引领、审美创造等多类融趣味与品格发展为一体的课程,以入学仪式、远足活动、毕业典礼等精品活动课程助力学生成长。
校外实践类课程以中华慈善博物馆、南通环境教育馆、张謇纪念馆等15个校外基地为阵地,共设计36项活动单,通过劳动实践、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为附中学子未来发展奠基。
在“雅正德育”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落实品格提升工程,丰富学生品格发展载体,省首批品格提升工程项目“雅正德育课程的创新实践”于201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雅正德育”经验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上作推广介绍,被《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学校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先后成为南通市家庭教育优秀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基地、慈善文化传播先进单位。
智慧校园:
技术赋能,教学互动
通大附中一直致力于以建设智慧校园为目标,构建教育教学的智慧生态。自2017年起,学校全面使用科大讯飞智学网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学校日常考试、练习作业等全场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升级了教育云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形成智慧教育大脑;通过移动互联的校园网系统,将教学场所、办公室、图书阅读、教学资源库、校内安防系统、“家校通”系统等联结在一起,使办公、学习、生活等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能。智慧校园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与资源的距离,实现了交流互动立体化。2021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学校持续推进以智慧课堂为主线的教学改革,近年来,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积极探索以“智慧·高效·学本”为核心的“慧学课堂”范式,并开展了系列课改实践。“慧学课堂”附中范式以学生为本,鼓励课堂生成,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以数据为依托,利用智学网手阅卷和“每日交作业”小程序,形成学生作业数据和个人错题库,基本实现无数据不进课堂,课堂效率大幅提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任务为课堂驱动,开展新授课、复习课、阅读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研究探讨,追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年均开设相关公开课146节,形成优质课堂范例132例。每年联合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对外公开教研活动,得到省内外专家一致好评。“慧学课堂”的系列化建设推动教学质量连年攀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优课获奖100多人次,其中4人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健康生活:
锤炼体魄,丰盈生命
通大附中始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学校结合校情,重构体育课程内容,培育篮球、足球、网球、击剑等多个体育特色项目,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足球特色学校。男子、女子篮球队多次代表南通市和学校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级高中学生篮球赛,获得优异成绩;先后为省篮球队输送14名队员。学生魏澄贤在2022中国网球巡回赛中勇夺CTA200单打、双打冠军。
学校以体育为根、篮球为魂,推进涵育“智仁勇”精神的篮球文化课程,形成了学生人格塑造的育人特色。将“爱篮球、爱运动、爱学习、爱生活”的篮球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连续7年举办“快乐篮球”文化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锤炼意志品质。
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夯实生活化劳动;以学校为主导,开展创造性劳动;以社会为支撑,延展实践性劳动”的育人体系。学校拥有占地30多亩的劳动实践园,果园、种植园、桃源河成为学校独有的劳动教育阵地。5月的枇杷、6月的杨梅、7月的桃子、9月的石榴、10月的柿子、11月的橘柚,6个采摘节活动,让学生通过采摘挂满枝头的果实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暮春时节,组织学生在种植园里种植染料植物蓼蓝,在观察感悟、动手实践中体验别样的乐趣;寒冬腊月举办“捕鱼节”,让学生学习撒网、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团结合作和交流互动中体验劳动的意义。
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开放共享
办学伊始,通大附中就坚持文化立校,凝练提出了“日进日新,成人成己”的学校精神和“博雅勇毅”的校训,逐渐完善学校文化的理念、行为、视觉和环境四大识别系统,将人文景观与生态景观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功能完善、生态和谐,既有传统文明又有时代感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园林化”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通大附中以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全方位展示学校风采为核心,进一步美化优化校园环境标识、景观设置,突出文化底蕴特点和育人环境特色;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生态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将“和融、诚朴、勤敏、卓创”的校风、“笃敬、善导”的教风与“敏学、精思”的学风烙印在每个附中人心中。学生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了班级和个性展示的平台,教师办公室有学科特色鲜明的文化墙,教学区设置名人名言版面与文化灯箱。通过构建宣传立体网络,学校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生动地呈现学校发展面貌,定期推出“优师推介”“博雅讲坛”“写意附中”等系列专题宣传。学校校训“博雅勇毅”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专题推介,劳动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成果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省市多家媒体专访报道。
近年来,通大附中不断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高中和区域内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一大批教师赴西藏、新疆等地支教,极大提升了附中品牌的辐射影响力。学校积极拓展教育国际交流渠道,先后与澳大利亚、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的10多所学校与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博雅附中,卓创十年。通大附中斩棘而登,带着簇新的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探索前行。
新时代,新征程。通大附中向远而行,怀着坚定的信念为南通教育厚重卓荦的历史增光添彩。
(沈涛 刘凯)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