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以一流课程建设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以培育具有全球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沟通素养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为目标,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实践,改革创新、示范引领,确保课程育人提质增效,有效支撑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本文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23〕4号)阶段性成果。
重构课程体系,对标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课程体系的迭代升级是提升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原则,对标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关键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形成体系化的“通用+通识+专业”三课一体核心课程群。课程体系以“学术英语”为主,辅以模块化的专用途英语课程、高质量通识课程、个性化语言辅导、特色外语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跨学科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素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英语”到“用英语学”的转变;将全球视野融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实施和评价中,逐步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凝聚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劲动力;推进外语小语种建设,开设法、德、西、俄、日、韩等多门非通用语选修课程,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外国语言与文化的沉浸式学习中丰富认知世界的方式。基于该课程体系,学院共有“学术英语”“西班牙语初级”“庄子寓言及其智慧”等5门课程获批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英语电影与文化”“大学英语口语进阶”等7门课程获批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国内各大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稳步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全球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除了熟练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还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既要对全球性议题有所了解,也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清晰的认知;既尊重、理解多元社会文化差异,也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学院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优势,深入挖掘课程在全球共同体意识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建设了“大学英语”“翻译职业与发展”2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美国历史与文化”等3门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演讲”等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以及2个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14名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同时,建设了“英语电影与文化”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国故事英语说”“全球治理与模拟联合国”等全英通识课程,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外语表达的思想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在通专融合的国际化外语课程新体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跨文化意识得到提升,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交往中成为“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积极传播者。
加大力度开发课程资源,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能
教材及配套资源的开发建设是提升课程“两性一度”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理念转变、重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学院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紧扣“全球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稳步推进教材建设和配套资源开发。组织编写包括《新时代大学学术英语》综合、阅读、视听说一体的系列教材及教学辅导材料,《新编大学英语思政教程》《英语演讲》等核心教材及一批用法、德、西、日语等小语种撰写的高质量语言教材,形成适应新时代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以及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教学教材资源库,惠及几十万名学子。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突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涵养理想信念;在提升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学术写作,助力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话题、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课程配套资源开发,以保证课程内容前沿专业、开放共享。依托“大学英语”“学术英语”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一流课程,不断拓展资源内容,同时推进包括大学英语虚拟教研室、大学英语计算机化考试题库等多种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充分发挥一流课程建设对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的作用,推动教师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加入课程团队或担任课程主讲,以小班教学模式营造国际化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引入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课程资源,加速教学内容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和教学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以合作促提高、以交流促发展;邀请外籍专家就语言学、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洽谈,有效实现了中外师资及教学资源的互动共享,为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打下基础,也为学生搭建海外学习平台、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培育本土教师队伍,选拔具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经历且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加入授课团队,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鼓励教师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开设课程,推动一流课程资源的全球共享;激励教师主动探索,学习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手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学院建设的“学术英语”“英语电影与文化”“英语演讲”等5门课程均采用国际化教师团队协作授课,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课程内容和沉浸式学习体验。课程先后上线学堂在线国际版、智慧树教学平台,用丰富的在线活动和精心设计的讨论话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万名学员提供高质量的云端学习体验,有效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积极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奠定良好的基础;“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等课程则引入国外优质在线资源和外籍专家协同授课,以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意愿,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能。
创新课程教学实践,全面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离不开教学的创新。教学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提升人才跨文化素养和全球胜任力的重要举措。学院坚持“成果导向”理念,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索,从教学资源、教学形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构建了以提升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素养为目标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和立德树人实效。
第一,创新课程资源开发原则,注重资源开发主体的创造性,资源性质的开放性、共享性,以及资源内容的前沿性、专业性。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以教材为主的多元化、系统化、数字化资源体系,创新“外引内培”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国际交流情境中培养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学院教师团队依托教学改革项目不断突破创新,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项目式学习、体验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让教学形式得以“常教常新”,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从2017年开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就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教学创新之路,在各兄弟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21年秋季在广州国际校区开设的“学术英语与科技英语交流”课程,采取“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形式和“本土+国际”理念,由中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课程大纲与计划,美国罗格斯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协同完成授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先进性和互动性。
第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激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健全课程育人成效机制。采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活动、课后作业、成果展示、反馈反思等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模式验证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持续改进教学方式,以确保每名学生都学有所成。学院教师依托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教改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驱动的英语语音能力评估标准创建研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听说考试评分标准的研制与效度验证”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等10余项,在多家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充分发挥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
在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育人效果。通过重构对标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一流课程体系、建设和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为提升学生的全球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夯实了坚实的根基,在提高课程整体育人成效、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支撑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屈薇)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