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 创新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30  阅读:次   |
42.9K

  鲁迅美术学院依托鲁艺80余载浓厚的红色底蕴,立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际,紧跟新时代跨界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响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围绕艺术科学交叉融合、政产学研用服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新时代设计艺术教育全新办学理念。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鲁迅美术学院探索数字媒体艺术语言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前沿表达,着力打造“鲁艺传承、国际融通、多元协同、三实贯通”的全新人才培养矩阵。鲁迅美术学院通过发挥自身的渠道作用,夯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打造特色教学课程

  鲁迅美术学院根据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持续调整和优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关注人才培养可持续、文化渗透、思政育人等问题。信息社会背景下,鲁迅美术学院强调专业深化项目课题实践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重视经典设计学科和新型科学技术探索的融贯,构建以“数字化”为原点、以“思辨设计”为路径、以“信息设计”“交互设计”“体验设计”为延伸的“双循环”并轨教学体系,并积极探索“融媒体设计+行业”的模式,积极推动“大物智云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深入契合,使学生成为“1+N”个知识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时,鲁迅美术学院针对数字产业、媒体行业、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打造传承鲁艺红色文化基因的多模态交互、沉浸式体验等设计领域特色化前沿教学体系。其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紧扣“人文”“艺术”与“数字科技”的课程主题,构建立体化的艺术思政教育体系,形成重基础、重思辨、重实践的特色课程集群,深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内涵建设。鲁迅美术学院教师团队编写出版教材50余部,其中《UI点击愉悦——情感体验介入的界面编辑设计》获批辽宁省优秀教材;录制开办系列精品课程,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品牌形象设计&文化”获得辽宁省精品开放课程一等奖以及辽宁省线上一流课程认定。

  重视教育主体建设,构建多元协同教师队伍

  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育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执教水平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鲁迅美术学院将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鲁迅美术学院2016年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艺术类合作办学品牌;2020年获评辽宁省本科一流示范专业、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加入国际设计组织联合会,成为国际设计理事会成员。在此基础上,鲁迅美术学院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重渠道积极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链接产业,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发挥国际合作办学优势,引智增效,形成国际化、互补型的专业双语教师队伍。此外,在地区政府部门支持下,鲁迅美术学院联动区域内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企业和机构,建设“双创”及行业龙头的“校企协同中心”,政产校共建“一中心、两基地、三平台”,站在市场前沿,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相统一的教育模式,做好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鲁迅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多次在国际设计论坛、国际数字媒介青年学者讲座活动上发表主题演讲,发出鲁美声音,以全国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带动设计学科建设。

  重视国际项目交流,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科研创作质量

  新形势下,鲁迅美术学院树立国际化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搭建国际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共享先进育人理念、优质课程资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厚植爱国主义教育,聚焦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培养高素质、宽眼界、具有家国情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出中国声音。例如,鲁迅美术学院在深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完成了中国驻英国总领事馆“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设计项目;与英、美、韩等5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共同完成“GobalDigitalMediaCity-全球数字化城市”国际科研项目,以及举办2022年“数字延伸——数字媒体艺术塑造多元未来”线上高峰论坛等多元学术活动。鲁迅美术学院通过国际项目设计交流,开阔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眼界,提升了学生对数字媒体设计认知的维度和深度。

  同时,鲁迅美术学院以“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为依托,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将企业真实项目带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堂,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渠道,提升数字媒体教学实践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入驱动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屡获国家奖学金、辽宁省政府部门奖学金、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毕业生、沈阳市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在EI、中文核心、CSSCI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李小诗 张超)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