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不可“偷工减料” ——独家专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9-06  阅读:次   |
42.9K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抚养方式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暴脾气者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性格培养不仅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能力,还会影响父母晚年的生活”“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通过三十余年的专业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那么,她提出心理抚养的育儿理念,在情感、性格、观念和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关键要素?为什么说“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如何理解“性格决定命运,心理抚养决定性格”?

  养育过程的省略和空白造成父母不懂孩子的心思和愿望

  问:您最早出现在公众面前是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授,近年来却成为家长非常熟悉的家庭养育专家,从研究犯罪到研究育儿,其中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共同之处是都在关注如何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大多数教育专家关注的是占绝大多数的正常家庭,而我因为专业背景,看到更多的结构缺失、养育功能出现障碍的家庭,更关注心理有问题的人是怎么养成的。所以我讲养育时,脑子里始终有一个副线:如何不把人从心理上“养残”,如何不让父母醒悟晚矣。

  问:很多人找您咨询育儿问题,您有时会问他们:“狮子老虎是怎么把后代养大的?它们从不找专家咨询,为何能繁衍后代?”是否可以理解为您希望父母能“不教而善”?

  答:教还是要教的,但教有两种,一种是口头上一套一套地讲道理,另一种是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每天共同生活,父母熟悉孩子的各种表现与内心活动,孩子也了解父母的性情。孩子看到父母严肃的态度就明白自己错了,父母也能随时看出孩子的小心思并及时管教,双方是有互动和默契的。

  可现在很多父母忙于挣钱而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量地丢失了与孩子的相处过程,因而读不懂孩子的哭声、看不明白孩子的表现、不明白孩子的心理,进而对孩子失去了耐心。这种父母往往以为只要专家教两招,育儿的麻烦就能解决。其实不然。

  养育过程,是任何家庭教育理论或知识不能替代的,父母不要指望省心又省事地让自己孩子长大,不要以为遇到麻烦去找专家学两招就行。与其等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再去找专家,不如在日常养育中用心学习和琢磨自己的孩子。父母真正用心了,养育自然无往而不胜。

  问:您发现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所以建议年轻人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为什么说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为什么说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答:人格的形成是基本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从出生时的“自然人”(纯动物性)通过后天的养育和教育成为懂得并遵守各种规矩与规则的社会人,通常需要18年。

  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始终如一伴随全程的人应该是生养孩子的父母。所以,一个人一旦出现人格问题,可以断定是基本社会化出了问题,即养育的人及生活环境出现了问题。

  有的人个人欲望极其强烈,从欲望到行动几乎瞬间,行为处事毫无规矩,做事做人不择手段,轻则对身边人带来扰乱、恐惧、破坏性,重则出现法律禁止的可怕行为。而了解一个人有无人格危险性,最重要是需要观察他出生后的基本社会化过程,也包括经历过什么,养育人、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等。

  心理贫困并不与经济贫困同步。有的人家虽然经济贫困,生活艰难,但全家人相亲相爱,相互体谅和帮助,他们内心干净、三观端正,为人朴实,处世善良,生活上自强不息。相反,有的人出身富贵,但性格怪异,让人深感不适或痛苦,严重者令人厌恶而避之。这类人不会自省而调整自己,不会用真心去得到亲情和友情,他们的人生会充满挫折和敌对。

  比如情感贫困者往往对别人的痛苦毫无感受,表现得冷酷无情;性格贫困者做事不会替人考虑,不会自律;能力上的贫困者往往感知觉片面,理解力差,思维方式单一,认识问题缺乏逻辑,做事容易简单粗暴,有的偏激、偏执。最可怕的是自我意识的贫困者,他们不能自我反思,一旦固执、冲动、狂热,往往会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心理贫困者容易因为经常给别人带来麻烦、负担和痛苦,遭遇社会性拒绝,没有朋友,也没有人愿意与其共事,被人们排斥、反感、厌恶,被社会边缘化后陷入孤立。他们因不能自我反思而归因于外,因能力极弱还自尊感极强,这使他们在孤立中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敌意,甚至发生报复性的攻击行为。因为他们没能力,最后也没底线。所以,心理贫困只有通过养育的改良才能达到减少的可能。

  人性源于抚养,性格始于教养

  问:您把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比喻为四个台阶,分别对应着情感抚养、性格教养、能力培养和自我修养等心理内容,并强调说“有情感就有人性,毫无情感则毫无人性”,是否意味着情感抚养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答:“四台阶说”是想指出,人性作为基础、决定性的东西,一旦养育初期丧失或空缺,后面的能力越发展、这人就越危险。有些高难度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能学会和掌握,聪明人若凭借着这种高精尖的知识做坏事、做毫无人性的事,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以抵御的,这种危害不亚于低智商的人拿刀砍幼儿的结果。

  所以,能力越强的人越需要另一种心理的力量,即情感。独立自主的人就如同一辆跑在社会大街上的汽车,人的能力就相当于让人跑起来的发动机。试想,如果一辆汽车有品质相当好的发动机,即人非常聪明,却没有相匹配的制动系统(即刹车功能),即对他人毫无情感,当他个人欲望或利益极其强烈时,他可以毫不在乎地以伤害他人为手段,这种聪明的人是不是非常可怕?

  故言,情感抚养就是养育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心理制动功能、心理的控制力。因为有情感,人才会对他人、对人类痛苦有感悟、有牵挂,有内心的不安与不忍。相反,情感匮乏,智力却高水平地发展,这种人在个人利益需要时,可利用高科技杀人不见血。

  问:当很多父母向您诉说孩子在青春期如何失控、成年后如何失能时,您往往判断他们的孩子一定是6岁之前的养育出现了不可逆性的缺失。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养育出一个既缺乏情感又有严重性格缺陷的人呢?

  答:我特别想告诉大家,心理抚养不仅仅是告诉家长们:孩子哭闹怎么办?孩子说谎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最为重要的是,父母要知道亲自抚养的重要性,遇到养育问题时就知道该做什么。

  同时,我更想唤起全社会对养育人类后代这件大事的重视和共识,完善相关的福利政策。事实上,每个人被养好,整体民族和国家的实力才会强大。人类的养育需要时间,需要稳定的抚养人,需要基本的经济保障。这需要给所有孩子的父母提供抚养时间,予以经济支持,对其投入就是对未来社会的投入。

  问:青春期是孩子从依恋到独立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亲子关系冲突最严重的时期。为什么说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父母该如何应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如何做到既关注又放手?

  答:青春期是人生第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要变革却不知方向何在,选择职业方向却迷茫,想要独立却又缺乏阅历,想做主却又没有实力,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很具体,日复一日的学习方式很厌烦……聪明的父母在这一时期要改变之前的要求模式:更多的建议,更少的命令;更多的闲聊,更少的检查;更多的陪伴运动,更少的思想工作。

  没有亲自抚养、稳定抚养、连续抚养,管教具有极高风险性

  问:现实中很多父亲因为忙于生计而无暇陪伴孩子,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就是威严的管教者,您却建议“严母慈父”,为什么呢?

  答:人性始于情感,情感越丰富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就会越好,而人性丰满、情感良好的人,往往出自父母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家庭。孩子在早年对母亲往往既依赖又不惧,而父亲往往承担外出挣钱的任务,与孩子接触较少,孩子对父亲就会有轻微的陌生与不确定。父亲的天然优势是力量,但是当他们简单粗暴地实施管教时,男孩会在心里埋下对父亲的“敌视”,女孩则会远离父亲,还会认为父母都不能理解她。

  所以,当收到妻子发来“协助”管教子女的请求时,男人应该收起自己的肌肉和拳头,展现出慈父的风度,心平气和地了解争执,然后像法官一样掌握平衡。父母互相配合,家庭才能和谐幸福。

  问:经常看到“熊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守规矩而父母疏于管教的新闻,似乎有些父母秉持“快乐童年”的理念而不认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老话,您认为该如何教孩子规矩?要“随时”教,还是“随事”教?

  答:这种熊孩子一定有缺乏教养的父母,甚至祖辈就没有给家庭树立良好的家风。所谓“富不过三代”,往往指的就是这种人家。明事理的父母一定知道,孩子走入社会后遇到的不都是爱护和包容,所以会按公序良俗来教他做事做人,培养孩子谦让、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品格。

  可是,有钱有势却无学识无见识的父母,往往无视公德和秩序,认为钱能摆平所有事,甚至教孩子“咱出门在外不能吃亏,不能认怂丢份儿……”这种家教出来的人,轻则令人生厌,重则为非作歹,人生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其实,人越有教养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孩子的教养,随时教,随事教。当孩子进入社会与人相处时,能自觉自律地做到心中顾及他人、不给别人带来心理困扰,不给别人增加烦扰,所到之处能让别人感到心安、舒适,让人愿意与之共事、相处,就成为有教养的人了。

  问:您认为父母如果早年没有亲自带孩子,之后的严管会具有极高的风险。如何为孩子积攒耐挫、抗压、坚韧等心理资本?尤其是那些没能亲自抚养、稳定抚养、连续抚养的父母,该如何恩威并施?

  答: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万事躲不过开头,人的早年就是人之养育跨不过去的阶段。如果早年没有时间亲自抚养,没有陪伴,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叛逆表现时,不依恋父母了,再想用情感感动他也没机会了。有的父母为解决眼前难题只能下狠心管,导致亲子关系成为仇人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放弃、不抛弃,等他自我成熟,回心转意。

  如何减少孩子的叛逆?父母只有在孩子吃喝拉撒都需要你时,为他辛苦付出,历经无数的时日,才能积存下能够影响和教育他的心理资本。同时,在孩子还依恋你、不愿离开你时,让他经历严格并合理的要求,甚至让他一次哭个够,让他在诱惑面前克制冲动,学会等待,学会自我管理。

  训练人的抗压能力需要早年有恩情垫底,在他内心有你爱他的记忆,有陪伴他渡过难关的记忆,有你曾经坚定地不让步的记忆等。当他经历过痛苦、经历过因坚持和努力而获得的成功,他就会有自信、不怕挑战和压力,成年后就能够不惧怕任务而努力坚持并忍耐。

  相反,如果父母爱意太浓,不舍得让孩子吃苦,他只有被爱、被帮助的经历,当成长过程中需要忍耐吃苦时,就开始逃避,缺乏耐性,只能继续期待父母的爱,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故意“作”给父母看,让父母难堪。

  所以,恩威并施的养育,其中的威严、严厉、严格要求等,恰恰是父母对子女更长远爱之心的体现。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