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教融合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09  阅读:次   |
42.9K

  不久前,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18岁的中国选手谷爱凌最终以高难度动作一举夺冠。谷爱凌没有因为运动而放弃接受其他的教育,会钢琴、芭蕾、声乐等才艺。她不仅提前一年高中毕业,在美国高考(SAT)中更是取得了比满分差20分的优异成绩。这应该算是一个体教融合、全面发展的范例。

  后冬奥时代,如何深化体教融合?时值全国两会,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他认为,“适合、创新、融合”是后冬奥时代推进体教融合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江苏省的经验。“冬奥会很多成功运动员的培养经验告诉我们,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适合的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核心”。

  开发课程:

  推动多个运动项目普及

  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冬季项目在全国迅速升温,江苏也不例外。葛道凯告诉记者,江苏已经连续4年累计发放2000万元冰雪消费券,带动2600万人口参与冰雪运动,其中青少年学生占绝大多数。各地积极举办冰雪嘉年华活动,推动冰壶、陆地冰壶,冰球、轮滑冰球,花样滑冰、短道滑冰、速度轮滑等冰雪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

  目前,江苏已有近200所冰雪特色学校开设了冰上项目的校本课程,每学期至少安排16课时到俱乐部上课。伴随着“冬奥热”,许多冰上项目俱乐部在江苏应运而生,以南京为例,目前南师附中新城南校、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中华中学附属小学、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等都已经开设了冰上项目的校本课程。

  葛道凯认为,冰雪运动之所以在江苏遍地开花,得益于江苏体教融合工作良好的基础和成功实践,其中关键因素是组织领导工作扎实有效,“加强省级统筹和组织领导奠定了体教融合的基础,决定了体教融合的路有多宽”。早在1997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召开了省级教体结合工作现场会,2009年建立了“教体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通过顶层设计,一方面要营造人才培养的体系,更重要的是让更多运动项目在学校中普及,让学生都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葛道凯告诉记者,2021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的通知》,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体育活动和青少年体育训练。目前,江苏已布局田径、游泳、快乐体操、球类等31个运动项目,覆盖近3000所小学、1000所初中和500所高中。

  完善赛事:

  为中小学生提供竞技平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课新模式。对此,葛道凯表示:“教育部门应注重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使普通中小学校成为发现、挖掘和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成身体素质培养、基础技能拓展以及运动选材等任务。”

  葛道凯介绍说,近年来江苏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加强合作,已经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格局,每年坚持举办全省中小学生系列阳光体育联赛。围绕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江苏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线上线下一体化赛事体系,形成覆盖全体、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格局。

  “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规范运动员注册认证和裁判员组织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年度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联赛计划。”葛道凯说,江苏每年都会举办100余项赛事,已注册的大中小学会员单位有1000余所、学生运动员5万余名,专业体育人才的“池子”不断扩大,其中仅足球比赛2021年江苏就有超过200支代表队、4000名校园足球运动员参赛,基本建成了赛会制和主客场赛制相结合的竞赛体系。

  在葛道凯看来,在后冬奥时代,除了传统的赛事平台之外,还要注重打通体育运动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学渠道,完善普通高校体育类对口单招制度,拓宽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人生平台”,让他们“有盼头,无后顾之忧”。他告诉记者,江苏2021年体育类对口单招录取789人;另有102名省优秀运动员享受直接录取专科院校政策,进入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就读;577名体育类高中阶段毕业生顺利进入专科阶段学习。

  葛道凯还建议,要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尽快研究制定“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从入门级到高水平的等级全覆盖,为达到运动等级水平的学生运动员颁发等级证书,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锻炼,并且要取消对学生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限定,实现人才共享,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路径选择由“单选题”变为“多选题”,为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服务“双减”:

  推进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

  2022年初,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体育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3年全省中小学(含职业学校)预期普遍建立体育俱乐部,学生熟练掌握1到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生生有项目、生生在团队、生生爱运动”的以“体”育人目标。

  “当前,还要注重创新,为体教融合工作开辟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葛道凯告诉记者,江苏各校充分利用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建立健全了课后服务机制,让体育俱乐部建设赋能“双减”。

  在葛道凯看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体育运动训练指导,做到了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两不误,同时推进体育评价改革,有力推动体教融合“走得更远”。

  为调动各方建设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江苏建立了积分管理制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体育局联合制定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训练、比赛的积分标准,实施省、市、县、校、班体育积分榜单制度,探索将其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块,纳入中考体育平时成绩。

  “我们还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推进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葛道凯说,后冬奥时代的体教融合应在科学用好体育中考“指挥棒”上下大力气,在优化教育考核评价方式上做大文章,确保体教融合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葛道凯告诉记者,江苏现在每年面向青年学生定向投入体育消费券2500万元,并把各设区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纳入省运会青少年部评比项目,不断提升各地党委、政府对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他举例说,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决赛中3∶2战胜韩国队,时隔16年再登亚洲巅峰,其中国家女足队员徐欢、李梦雯、吴澄舒、王晓雪、马君、姚凌薇都是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等江苏高校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她们在赛场上充分展现了江苏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为江苏高校赢得了荣誉。这也是江苏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扎实落实体教融合的显性成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