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华:“候鸟”南繁三千里 “良种”寻得廿六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8  阅读:次   |
42.9K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真是一场及时雨,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任务,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马国华研究员踌躇满志、充满干劲地说,“推广我们温州人自主选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种,端起最硬气的饭碗,这件事可以一直干下去。”

  作为浙江省两系杂交稻育种项目领军人物,马国华是一位26年如一日躬耕稻田、默默无闻却矢志不渝的水稻育种人,他选育的稻种已是浙江及温州主导品种。

  “候鸟”——

  初心赶路,只管风雨兼程

  每年冬春,科研人员前往海南南部典型热带气候地域,利用丰富的气候和生物资源,开展作物育种加代,由此产生我国作物育种的专业术语:南繁。

  每年9月到次年5月,在海南三亚、陵水的南繁基地,田间地头会出现一群追逐阳光的“候鸟”,他们就是从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员——马国华和他的团队。

  对于南繁人来说,海南不仅是椰林树影、水清沙白,更多的是充满艰辛的共同回忆,他们常常这样自嘲“南繁南繁,又难又繁”。从温州到南繁基地直线距离3000多里,上世纪末交通不便,他们乘汽车、坐火车、过轮渡,历经几番长途跋涉,住的是茅草棚屋,吃的是稀米干饭,但这没能阻挡马国华苦苦寻找“良种”的步伐。

  1995年,从原温州农校毕业后,马国华就来到原温州市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育种与推广工作,农科所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科研精神、温州“杂交水稻之母”林恭松“让大家都填饱肚子”的誓言都深深地鼓舞着他,年复一年,周而复始,马国华接过一代又一代老农科所“科技候鸟”的南繁接力棒,立志做个“让百姓吃好饭”的育种人。

  育种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由于连作及单季稻在温州只能种一季,为缩短试验周期,马国华必须在温州和海南两地穿梭开展加代、杂交配组等工作,每年大约有1/3的时间要待在南繁基地,26年寒暑从未间断,与家人聚少离多。“即使到了春节,农时来了,照样要下地”,用他的话说,到海南去,就是去兑现当初的诺言。

  “良种”——

  潜心钻研,只为一粒良种

  一粒好种子,要从南繁的试验田里走出来,更要走向中国的田间地头,试验、研育、推广等每个阶段都经年累月,凝聚着未知数的期盼,十年亦或五载,马国华始终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春争日,夏争时。夏季最热的时候,也是育种人最忙的时候,马国华奔走在高温的田间,盯牢父本、母本十来天的花期。在盛花时,每隔20分钟要进行一次操作,还要完成水肥施加、虫害防治、田间观察、生育记载等任务,陀螺似的连轴转。他逗趣道,“海南的10点到12点,常常热得皮都要剥一层,有人说我比农民更像农民”。

  26年的坚守,马国华和他的团队收获了一批成果并创下浙江省水稻育种工作多个“第一”:他先后主持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10余个,其中Y两优689品种成为浙江省自主选育的第一个两系杂交稻品种、V25S品种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利用DH技术选育的两系不育系、泰两优1332品种成为浙江省选育的唯一一个两系一级米品种、泰1S品种成为浙江省选育的第一个大量配出组合审定应用的两系不育系;其水稻品种荣获国家、省市稻米金奖20余次,获农业农村部新品种权5项;育种工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

  “怀着一颗初心促共富,带着一粒种子保粮安。”这是马国华及其团队的追求。中国人多地少,浙江省粮食自给率仅为36%,温州更是不超过30%,马国华始终牢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牢在自己的手里”,为实现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跨越而努力。多年来,他主持育成的品种在南方稻区推广高达5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近5亿元;利用种质资源育成累计推广1800余万亩,增产水稻7.4亿斤,用一粒稻种,缓解粮食收储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春天从哪里来,“候鸟”就往哪里去。从南到北,春耕备耕全面铺开。正在海南南繁基地忙碌的马国华说,“鸟叫,虫鸣,风声……这里繁忙的自然声比城里的流行乐更亲切”。育种对他来说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情怀,扎根田间,才能多出品种、出好品种。

  这充满希望的田野,藏着未来的收成。而这群穿梭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候鸟”还将继续扎根乡村沃土,不断把创新的金种子播撒大地。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