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琴:心向“百草园”的笃行者
■我身边的改革者
【开栏的话】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各地教育部门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干部师生忘我工作、甘于奉献,教育系统涌现出一批批勇于担当的改革者。“地方新闻版”将关注教育改革一线的校长、局长、教师等人物,推出“我身边的改革者”栏目,呈现一批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改革典型,以飨读者。
王慧琴,女,中共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首批浙派名校长培养人选等荣誉称号。担任绍兴文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省、市、区名师名校长工程导师,出版著作4本,主编并出版学材11册,撰写的100余篇次论文在全国、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课题成果5次获省一、二等奖,主持开发的近20门课程获省市精品课程等。担任校长20多年来,带领的学校团队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体育先进集体等全国级、省级官方荣誉30多项。
石井栏、菜地、泥墙……浙江绍兴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的一角,鲁迅笔下的童玩场景被生动还原。在这个“百草园”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劳作嬉戏,还能坐在板凳上聆听教师讲授的野趣课程。
和畅堂校区地处绍兴老城区,拿出3000平方米办一个学生实践综合体近乎“奢侈”。但校长王慧琴思考的是,在“五育并举”与“双减”大背景下,学生要走出“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与自然、社会生动连接,体验一个完整的、有丰富价值内涵的童年。
向着心中的“百草园”,王慧琴在课改路上笃定前行。
体育是学生成长的沃土
王慧琴在绍兴城区担任过几所学校的校长,不管走到哪里,学校的体育成绩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培新小学曾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排球是全省冠军,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体育传统学校。
如此推崇“体育立人”的校长,自己并没有出众的体育天赋。王慧琴从小属于在及格线上徘徊的体育“困难生”,或许正因如此,她对体育有着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认识。“健康的身心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校园里的体育课程就要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王慧琴说。
王慧琴对体育课程改革抱以朴实的价值观:全面提高体育运动的全员性与普适性,让每个孩子动起来、玩起来。在鲁迅小学,有40多门体育拓展课可供学生选择。
为了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王慧琴对有限的校园空间重新设计改造,把能利用起来的空间全部铺上塑胶,改造成各类运动场。学校体育馆更名为“天使馆”,取自鲁迅笔下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馆内就像搭积木一样,可随时布置、调整空间,变更出不同项目的活动场地。
运动会的改革接踵而至,王慧琴在2015年推出全员运动会,比赛以趣味体育运动为主,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能上场比赛。
然而,在一些家长的认知中,体育水平和文化成绩不可兼得。学生鲁一平在校期间参加了排球队,但她母亲担心影响孩子学习,多次找到王慧琴,直言为了孩子准备上初中应暂停体育训练。
王慧琴先是耐心倾听了孩子的意见,并把她想继续训练的想法告知家长,又邀请家长到现场观摩省运会的学生排球决赛。当看到女儿在场上顽强拼搏,直至最后一刻反败为胜的震撼场面,家长也不住地在场边加油呐喊起来。
“后来这位母亲对我说,学校和孩子的决定是对的。体育改变的不仅是人的体格,也能塑造人的品格,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王慧琴说。
为了把更多家长拉进“统一战线”,王慧琴策划了“亲子强身健体”系列活动,学生和家长互相督促,每天在家里练习一些特色健身操。学校还设计了系列家庭运动选修项目,如“伐木动作”“站立式划船”“平板支撑”等对场地要求不高、适宜亲子共同参与的体育小游戏。
几年下来,王慧琴把体育耕耘成为“百草园”中最肥沃的土壤。在区里的学生体质和近视率检测中,她所在的学校总能获得“优秀”评级。
“选择”给了生命出彩的机会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实行的是课堂35分钟制。王慧琴告诉记者,据相关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佳保持时间是15至25分钟。学校将40分钟的课堂压缩到35分钟,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每天就能多出一节课。
其中,3节课由不同年段自行安排校本课程的学习,两节课则挪到周三。那天下午,学校不再开设文化课,而是腾出两个课时开出“课程超市”。学校根据“尊重选择、分层教学”的原则,先让学生自主投票,综合平衡后设置科目,一学年调整一次。面对120多门可供选择的拓展型课程,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找到了“最佳栖息地”,学生称这一天是“快乐星期三”。
“如果说体育是百草园的土壤,那‘课程超市’就是一颗颗种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播种希望。”王慧琴说,她强调课程建设没有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迭代升级。代码化编程是“课程超市”里的“明星级”课程,学校配套设计了图形化积木式编程,让更多孩子从感性体验逐渐走向理性认知。
学校所有的课程建设,王慧琴将其统一命名为“百草园”课程。与此同时,在她的脑海中,有形“百草园”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2021年,3000平方米的“百草园”在和畅堂校区开园。片片绿植,还有雪天捕鸟等小品雕塑,学生们仿佛穿越回到了鲁迅的童年。“百草园”里设置了科学园、农学园、药学园等项目化学习场景,可开展拓展型课程20余门。“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习空间,会给予学生沉浸式的体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鲁迅元素,也在滋润着孩子们的家乡情结。”王慧琴说。
在“百草园”课程的影响下,学校释放出了强大的“育人磁场”。绍兴文理学院的书法教授、黄酒博物馆的非遗专家、中医馆的医药专家等,纷纷前来为课程建设助阵。目前共有100余名专家参与学校拓展型课程开发,组成了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数字“百草园”让课程没有围墙
在课改这条路上,王慧琴的激情与灵感从未间断过。最近这些年,她又在开拓的一个新领域——数字化改革。
午间休息时间到了,学生吴浩宇想和同学们尝试一个新游戏。他们跑到教学楼大厅的触控一体机旁,打开“童玩游戏”界面后选择了“钻山洞”。观看了一段5分钟的微视频,很快他们就学会玩了起来。
类似的画面正在孩子们身上生动演绎。王慧琴认为,按照传统的课程设置,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中完成。但学习的需求是随时随地的,如何给他们适时提供课程资源,数字化改革是把利器。
哪些课程可以上线?最初有些教师认为就是把课程搬到网上。但王慧琴提出了“再开发”的理念,即归结出学生学习的8个不同场景,在填补线下课程空白的基础上,重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以数字微课程的形式呈现,通常一门课程有几课时,一课时只有5至8分钟,处在学生学习的一个舒适区。
开发数字化课程对多数教师来说是首次尝试,为此,王慧琴创新提出了课程“合伙人”模式,即以某个教师牵头,集聚不同学科教师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实现课程效果的最大化。谁做得更好,谁就当牵头人,“有的年轻教师牵头后需要我的学科支持,我也会成为他手下的一员。”王慧琴说。
课程之变带来了学习之变。曾好去莫高窟旅游途中,在手机上打开《有趣的石头画》一课;茹子洋在接待来客时,会先邀朋友一起走进课程《趣说绍兴话》……目前,该校的“百草园”数字课程上线80余门,包含470个微视频,累计访问量852万人次。
在王慧琴的牵头下,学校还与四川、新疆、青海等地的多所学校合作,向当地学生免费提供“百草园”数字课程。“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走进我们的百草园,感受同一片蓝天下的童真童趣。”王慧琴说。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