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 ——记非遗染缬传承人、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管兰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6-21  阅读:次   |
42.9K

管兰生近照资料图片

图为管兰生的染缬作品。资料图片

  令人眼花缭乱的制作染料原始材料、一组敦厚素朴的雕漆颜料柜、质地各异的面料、五彩缤纷的染缬半成品和成品……这是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管兰生的染缬大本营,也是他高超技艺下染缬艺术品的“原产地”。

  管兰生的染缬成品分三大类:文创产品、传统服饰、巨幅染缬画。工作台上、衣架上、墙上,三位一体,三种成品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多维色彩空间。也是在这个多彩空间里,我们了解了管兰生与染缬之间的故事。

  家庭传承,走进染缬世界

  管兰生的身份有很多: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染缬技艺传承人。带着这些身份,他先后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国务院办公厅和文旅部“非遗+”扶贫项目等20余个项目。

  即便他如今已是北京联合大学染缬工作室负责人、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馆长,他最看重的还是染缬技艺传承人的身份。

  管兰生的家乡是河北定州。他的母亲杨银桥是第四代染缬工艺传承人,他一出生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第五代传承人。

  世人了解定州,一般都从名扬四海的定窑出产的“国瓷”开始的。而定州谱系纯正、传承有序的染缬技艺,却鲜为人知。

  很久以前,勤劳智慧的定州人就独辟蹊径,开辟了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将包括染缬品在内的各类商品从定州采购好,经内蒙古大草原,过蒙古国,最后抵达俄罗斯各地。“出口”到俄罗斯的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尤以染缬品备受异域消费者青睐。

  杨银桥从事的就是染缬品制造工作。然而,杨银桥的染缬技艺并不足以养家糊口。为了生存,20世纪60年代末期,杨银桥带着年幼的管兰生来到他父亲工作的西北师大,住进了水塔区带院子的平房。这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专家公寓。苏联专家撤回后,这里成为西北师大教师公寓。水塔区的平房,排列整齐,青砖青瓦,“人”字形屋顶,室内明亮通透,院子宽敞实用。

  当年生活困难时期,水塔区的每户人家都在院子里种了不少果蔬果腹。

  管兰生的母亲杨银桥除了种果蔬外,还种了不少花花草草。左邻右舍误以为她“小资情调”。而她种这些花花草草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用这些花花草草制作染料。其中就有俗称“海娜花”的凤仙花。采摘凤仙花花瓣,捣碎后加固色的明矾调配好,用白布先包上调配好的凤仙花泥,再紧紧地包裹住女孩子的指甲,经过漫漫黑夜染色,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打开时,鲜红的美甲立即跃入眼帘!

  用“海娜花”染指甲仅仅是雕虫小技。杨银桥还用花花草草配制各种染料,染出色彩斑斓的花布,做成富有艺术创造力的衣服和其他家用品,引得亲友和邻居赞不绝口。

  母亲在艰苦岁月中通过染缬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管兰生在母亲的基础上潜心创研实践,终于开辟出一条独领风骚的染缬艺术之道。

  不断突破,只为那一份热爱

  我们听完了他的故事,欣赏了他的染缬作品,开始听他细细介绍染缬,讲述他与染缬的故事。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从《诗经·七月》这句诗中可以断定染缬的起源很古老,而且一开始人们就用经过染缬的面料制作高档服装。

  染缬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从工艺分类上看,染缬分为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南北朝时期染缬已广泛用于服饰。唐代还有一种染经织物,是用绞缬法先做处理后再织成花纹,由于经过扎染,每根经丝张力不同,织时经向花纹轮廓产生参差不齐的现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管兰生一边讲解染缬艺术,一边用目光浏览簇拥他的众多作品。那目光,犹如一位慈祥的父亲百般怜爱地注视她可爱的儿女。

  在管兰生的染缬工坊,每一样作品都有灵性,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心驰神往。那是他倾注所有热情和耐心打造的染缬世界。

  每天早上,他的“头等大事”就是悉心伺候他的大染缸。盛满糊状染料的大染缸,他没有半点儿怠慢和敷衍。搅动、观察染料的成色、变化,他要请染缸喝酒、给它喂醪糟和其他各种辅料,只有这样,染缸中的染料才能气味芬芳、色系纯正,才能染缬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跟母亲学习传统染缬技艺的同时,管兰生一直谋划提升自身的染缬水平。为了使染缬技艺有质的飞跃,高中毕业后,他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在西北师大美术系,他先学西画,再攻国画、工艺美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大学时代的他已具有自己独立鲜明的艺术风格,为后来专职从事染缬艺术创新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他从事丝绸染缬研究,多次遇到瓶颈。资料查不到,没有可以借鉴的对象,有时候甚至停滞不前,十分迷茫的他深感自己的研究前无古人。而每当他徘徊犹豫时,对染缬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又促使他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创作出令人惊叹的染缬作品。

  当他的作品屡屡被国内外资深藏家和机构收藏时,他觉得曾经的困惑和艰难都烟消云散。当他创作的与云霞虹霓比肩的染缬艺术品隆重地登上艺术殿堂,观众在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中感悟着染缬艺术的真谛和魅力。

  他的染缬艺术,绕开了明清以来传统染缬程式化的格局,直接从雄浑瑰丽的丝绸之路汉唐染缬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使他的每件作品都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特质,这也是“兰生染缬”最富冲击力的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就是他的影子,投射出他纷繁复杂或心静如水的内心世界。

  传承染缬,传承文化之美

  “也许每个人都是工匠,关键是谁能够在世俗中保持那份属于技艺的慧质与兰心。”“一种颠覆传统视觉习惯的艺术冲击,抽象与现实互动,是传统手工艺术向大雅之堂的真正跨越,是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亲切拥抱。”这是同行给管兰生的评价。

  身为手工艺实践者,管兰生打破传统手工艺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的既定模式,将染缬技艺引进高校课堂,首创染缬艺术本科教育,已有6000多名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选修染缬艺术专业课。同时,他培养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为染缬艺术输送了有别于传统手工艺人的研究、传承群体。

  身为理论研究者,管兰生带领团队从西部民族迁移史、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比较等不同门类入手,运用类比分析、交叉移植等研究方法探究分析染缬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研究敦煌壁画及相关文献,勾勒传统染缬文化继承、变革和发展的轮廓,为传统染缬艺术的当代创新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早在2003年,他就创立了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至今,管兰生已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多篇,获专利20多项。

  2014年,管兰生负责组建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他捐赠家族染缬珍藏品,积极策展、布展、开展。这家博物馆集收藏保护、传播交流于一体,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染缬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20多万人次。

  2017年,管兰生及其团队染缬技艺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

  也是从这一年起,他们团队开始承担文旅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开设的“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

  在文旅部组织的“‘十三五’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情况”专题调研中,专家对他们团队染缬技艺保护传承方面的成绩予以肯定,认为他们团队在非遗染缬技艺学科建设、研培机制建设、非遗学术研究、产业化发展、研培计划实施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醉心染缬艺术30年,管兰生成了卓然独行、孜孜不倦的艺术家。他通过细致的捆扎、繁复的浸染,“复活”了传统染缬的特殊技艺。

  管兰生及其团队在兰州与杭州都有工作室,同时承担染缬艺术博物馆的商业运行。以“兰生染缬”为品牌龙头,实现传统染缬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及时代元素的融合。目前,“兰生染缬”正以“传承丝路染缬、再现汉唐瑰丽、韵染时尚生活”为定位,热销国内外。

  对于管兰生来说,染缬是他生命中最美的乐章,而管兰生,正是这部华彩乐章的潇洒执棒者!由他指挥的这部染缬交响乐激情澎湃、活力四射、响遏行云……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