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要讲出“三种味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制胜秘笈,发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号召,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自身责任和使命,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切实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透彻,讲出历史的味道、科学的味道和实践的味道;让新时代青年在知历史中明责任,在谋未来中勇担当,成为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要讲出历史的味道。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教科书。中国共产党气势磅礴的奋斗史是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才能理解中国人民为何会在各革命阶级中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只有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才会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是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根本;只有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才会懂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一脉相承的关系。只有在历史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穿越时空共同跳动的脉搏。思政课要增强历史厚重感,讲清历史逻辑,将历史故事、人物、经验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奋斗的故事,激励学生担当时代责任和使命。
思政课要讲出科学的味道。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更是科学。列宁曾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不仅能够解释已经发生的历史,而且能够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思政课堂中,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史讲清中国共产党如何确立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结合新中国史讲清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结合改革开放史讲清中国共产党如何将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性为何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结合社会主义史讲清中国共产党如何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社会主义为什么能代替资本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让学生感悟真理的力量。
思政课要讲出实践的味道。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更不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所以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因为她在实践上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只讲解抽象的学理知识,而应给予学生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今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辩证看问题。在分析社会不良现象时,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的成绩和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讲出思政课“三味”,关键是使青年学生“知历史、谋未来、识使命”。“知历史”是前提,“谋未来”是基础,“识使命”是目的。只有“知历史”才能认识到红色政权、新中国来之不易,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只有“谋未来”,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只有“识使命”,才能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在思政课中讲清从何处来,引导青年“知历史”,铭记自身使命。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让青年学生在历史变迁中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在建党之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艰难时期,正是在这一艰难时期我们党确立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校思政课要用生动的历史故事打动学生,用鲜活的历史人物感化学生,用真实的历史经验启迪学生。通过历史映照现实,学生才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才能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增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气!
在思政课中讲清向何方去,引导青年“谋未来”,心系“国之大者”。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思政课中加强唯物史观教育,指导学生以大历史观探究历史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认识到中国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历史而远观未来,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强意志,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用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
在思政课中讲清历史责任,引导青年“识使命”,厚植人民情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底气。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民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树立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才能认清自己的使命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政课中要加强国情教育,贯彻大思政课理念,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引导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作者周伟婷,系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博士)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