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暖心支持帮“留守教师”守好阵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8-08  阅读:次   |
42.9K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布局的优化,一些学校面临撤并。这类学校的教师面临分流,一部分调动或交流到其他学校,而另一部分则承担起了留守任务,担当起过渡期的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留守教师”五味杂陈,既有对学校前景的担忧,也有对个人前途的茫然和对工作价值的失落。如果一味抱怨,放大负面情绪,就会损害到学生的成长、事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尽管这类教师占比小,属于特殊群体、小众群体,但决不能等闲视之。这需要我们内外兼修,以走心、有效的思政工作帮助“留守教师”走出认识误区,以暖心、有力的外围支持提振“留守教师”的精气神。

  正面引导,树立布局调整上的大局感。人人心里有个桃花源,人人心中有棵山楂树,教师们对所在学校饱含感情也在情理之中。校长要讲深、讲透学校布局调整的必然性、合理性,展望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后的前景,帮助教师认清大势。在大局面前,教职员工讲政治、顺大势、识大体,权衡利弊,懂得“长痛不如短痛”“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用理智战胜情感。

  拉高标准,保持工作态度上的敬畏感。有的“留守教师”认为,学校处于过渡期,规模缩小,条件弱化,成绩滑坡具有合理性,有利于学校撤并,所以,教育行政部门不必考核学校,对学校及教师应该有更多的宽容和将就。这样的认识无疑是错误的。对学生负责,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处理好家校关系、校地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岗一天、在校一天,就尽责一天、有为一天,赢得百姓的信赖与政府的信任,更能取得他们对学校布局调整的支持。同样,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校长不仅不能怕,不排斥,而且要借助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地见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往低处走是最轻松、最舒适的,但这是一条下坡路。教师的心里一放松,学校工作也会随之大滑坡,甚至连基本的安全底线也守不住。所以,过渡期间,工作标准不能降低,只能拉高,不仅要保证学校安全,而且要提升教育质量,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专业赋能,增强自身发展上的成就感。管理学上有个不值得定律,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往往冷嘲热讽、敷衍了事,不会用心去做。我有两年留守学校的管理经历,在我看来,留守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对教育事业来说,留守意味着收官、善后,为学校历史画上圆满句号。对个人来说,留守意味着比别人多了一份特殊的经历、一份宝贵的财富,欣赏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一方面,“留守教师”可以有新作为、大作为。小有小的优势,小有小的价值,小有小的意义,小学校的组织可以扁平化,管理可以简约化,教学可以小班化,特色可以鲜明化。在这里,教师的视野能关注到所有孩子的学习、活动,完全可以在课改、教改、特色发展等方面大显身手,风生水起。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规模的缩小,可以探讨的同行少了,集体教研的氛围可能不如以前,校长更要把发展教师、成就教师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毕竟,为他人做嫁衣,培养一批向上致远的教师也是“留守校长”的一大成就。

  强大自己,获取精神成长上的安全感。在部分“留守教师”的心目中,先行离开的教师是优秀的,而留下的是多余的,他们容易对未来缺乏信心。其实,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来,都是组织行为。调走的教师中不乏精英分子,但留守的未必是平庸之辈。由于留守面临的困难更多,问题更复杂,只有师德高尚、责任感强、学生所信赖的教师才能胜任留守工作。在留守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有尊严地工作,有品质地生活,成为喜欢学生并被学生喜欢、欣赏同事并被同事欣赏的教师。这样无须担忧下一站自己去哪里,教育领地里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发展平台,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相反,如果以无望的心态虚掷年华,下午等下班、月底等发工资、上了年纪等退休,在工作之余打打麻将、玩玩游戏,打发日子,苟延残喘,得过且过,这是对生命的亵渎。

  友好氛围,提升心理建设上的归属感。学校应营造如家的文化,只有学校如家,教师才会爱校如家。活动组织丰富多彩,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生活气息充满阳光,学校才能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大家在一起留守是一种缘分、一种情分,更是一种福分。在工作上是同事,生活上是朋友,一起奋斗,一起吃苦,一起出彩,一起喝彩,一起热泪盈眶,一起激情燃烧,一起抱团取暖,一起风雨兼程,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教育行政部门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让“留守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结合校情,对面临撤并学校的评价项目、指标、方式等做些适当调整,引导学校跟自己比、跟过去比。教育局管理者要多走进学校,多与“留守教师”谈心谈话,多听他们的心声,多点雪中送炭,多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与其他学校老师一起“齐步走”,切不能让他们滋生受冷落、被遗忘的感觉。

  (作者陈卓珺系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副局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