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一代越剧传奇王文娟故乡:山间旧居在 越韵留世间
中新网绍兴8月6日电(记者 项菁)一层平房,黑瓦、白墙,墙皮些许脱落。写有“王文娟旧居”五个字的牌匾悬挂在门的上方,这里曾是一代越剧传奇王文娟的出生地,她在这里生活了12年。
8月6日凌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当天,中新网记者来到王文娟的故乡、越剧的诞生地——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访王文娟在故乡留下的“记忆”。
王文娟旧居坐落于嵊州市黄泽镇甲青村坑边自然村,四明山之脚。30平米左右的简陋平房分为两室,放置着灶台、方桌、木床等旧物,挂着王文娟生前穿过的戏服。除了把屋子照亮的白炽灯,最显眼的还是墙面上关于王文娟生平事迹的简介,和数十张王文娟的剧照、生活照以及全家福。
烈日当空,村内一草一木滚烫,不少村民、戏迷等赶往王文娟旧居,手捧鲜花寄哀思。
“电话联系才知道,大姑走了。”王文娟侄子王自胜的家紧挨着“王文娟旧居”,也是旧居的管理人员,6日一大早,他把旧居里里外外仔细打扫了一遍。他想着,平时就经常有各地的戏迷过来参观,今天旧居应该更加“体面”一些。
王文娟离开家乡的时候,王自胜还没出生,但他知道,大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而且她12岁以后到大上海学唱越剧,后来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不朽经典。
“旧居修缮过两次,上一次修整大概有6年了。”黄泽镇文化站站长魏文也是王文娟的迷妹,她一早赶来坑边自然村悼念。“旧居虽不大,但终究是一份寄托。”魏文说。
乡亲们对王文娟的殷殷挂念,也源于这位“明星”乡贤生前对家乡的涓涓之情。
在坑边自然村一角,“盘虎水库”居于隐隐青山间,潺潺泉水几经溪流,汇入村民们的田地里。甲青村党总支副书记林建标说,“这个水库能建成,多亏了王文娟。”
20世纪90年代末,靠农业为生的坑边自然村亟需新建一个水库,用于农作物灌溉。当时,王文娟得知村里资金紧缺,毫不犹豫掏了10万元人民币,还发动其他人捐款,最终众筹约130万元人民币,建起了“盘虎水库”。
“‘盘虎水库’这四个字,还是由王文娟丈夫孙道临帮忙题的。”林建标坦言,这个水库现在仍在使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水库养活了整个村的人。
“王老师对家乡的情感很深,以前只要身体吃得消,每年都会回来祭祖,每次回来都会抽时间热心指导越剧艺术。”国家一级演员王学飞2001年拜王文娟为师,是王文娟的入门弟子。惊闻老师离世,王学飞十分悲恸,受访时她身着朴素,面容素颜。
王文娟是嵊州儿女,更是越剧的传奇。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以抒情、婉约见长,也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20世纪60年代,越剧舞台艺术片《红楼梦》风靡大江南北,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林妹妹”。“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最好的林妹妹,一路走好”……得知王文娟逝世,中国国内网友纷纷留言,送别一代越剧宗师。
作为越剧旦角艺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艺术家,王文娟一生创作了200多个艺术形象,由她创立的越剧“王派”艺术,为越剧艺术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质。王文娟曾获得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等诸多荣誉。
鲐背之年,王文娟曾多次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她曾说,如何将越剧艺术传承好、发扬光大,这是摆在广大越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做艺术要讲究,不要将就,这是老师经常说的话。”王学飞踏入“越剧圈”已有42年,如今是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唱腔表演老师。她说,嵊州是越剧的诞生地,希望能在艺校里努力培养更多越剧新生代,让越剧艺术永流传,“这也是老师的心愿。”
一代传奇虽谢幕,袅袅越韵留世间。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