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遗技艺传承人玩转“国潮” 畲族银器“触电”销往海外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1-08-20  阅读:次   |
42.9K

  中新网福州8月19日电 (叶秋云)“邦、邦、邦……”18日,一阵敲打声从福州市三坊七巷珍华堂银楼传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伟星正埋头制作银手镯,小铁锤捶打着垫在银条上的錾刀,錾刻时发出的响声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

  在林伟星的手中,银条上的纹路越来越清晰。据其介绍,银条要做成什么样的肌理,所用的錾刀是不一样的,錾刻完后就需要进入压光工序。

  据了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已传承两百多年历史。林伟星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目前是该项目的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畲族人民崇尚银饰、银器,无论是出生、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传统节日、盛事,还是日常生产生活,畲家人都与银器、银饰密不可分,并对银器的制作极为重视。

  在珍华堂银楼的二楼,一套畲族头饰“凤冠”作品十分吸引眼球。林伟星透露,每一代传承人都会以凤冠为主要创作思路,创作出一个畲族饰品作品,注入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传承人对技艺的理解,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套凤冠作品是他于2017年创作的。

  说起这个作品的故事,他坦言,非常感谢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让其有机会每年都进行一个月的研修和学习,在此期间,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不断碰撞出新的创作火花。

  2016年,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研修研习回榕,林伟星就开始构思凤冠作品,除了色彩更加丰富外,还融合了畲族的掐丝技法、贵州苗银的掐丝技法和北京的花丝工艺。

  在二楼,除了展示各类作品的橱窗外,还有一张茶桌,上面的名为《商圣》的笔筒是林伟星今年创作的作品。

  “这是一个创作‘失败’的商品。”林伟星拿起笔筒介绍道,这个作品本是他准备控制成本向市场推广的,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成本不断增加。当成本价超过了预售价,不再适合商业推广,他便加大难度,融入了大漆工艺,将其打造成一个作品。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跟人产生关系,在生活中是实用的。”林伟星表示,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摆在架子上积灰尘,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的物件。

  作为传统技艺的新掌门人,2017年,林伟星便开始尝试电子商务。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的时候,他快速将企业转型为电商公司,并与跨境电商机构合作。如今,他的银制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等地区。

  “随着国潮的兴起,非遗的IP价值不断提升。”在“触电”的过程中,林伟星也很欣喜地发现,电商从业者的认知开始改变,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代工,而是有非遗老字号加持的商品,从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林伟星透露,传统的“七夕”佳节刚过,他们主推的系列银制饰品“爆单”。其中,一款于2019年设计的银手镯累计销量已破万件,销售额超三百万元。

  林伟星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商业理念也需要随之调整。让个性化、可订制的模式渗透到传统手工艺领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传统技艺。(完)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