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新一轮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明年启动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东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了解到,该区持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在教育、卫生、养老、助残、基层治理等领域增进民生福祉。在教育提质方面,东城区2022年将启动新一轮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并建立新交流轮岗干部教师台账。在基层治理方面,该区不仅形成了“小巷管家”“小院议事厅”等基层群众自治品牌,还推出了“东城社工”品牌,在疫情防控、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年启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
昨日,东城区教委主任高伟介绍了该区在教育提质方面的努力。在交流轮岗方面,2014年以来,东城区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通过“盟贯带集团”管理模式,打破“优质资源带”校际间招生壁垒,打破校际间干部教师交流壁垒,形成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东城区也因此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首批“区管校聘”示范区。
该区新增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与革新里小学、北京景山学校与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北京市第二中学与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等27对交流轮岗试点结对校和天坛-永定门外学区1个试点学区,重点以全职交流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跟岗锻炼等方式,加大中小学普通教师、教科院教研员、少年宫、科技馆、职业教育教师交流轮岗。2022年1月,东城区将启动新一轮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按照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原则,建立新交流轮岗干部教师台账,确保完成本学年任务目标。
高伟还透露,东城区正积极探索“双师课堂”,在汇文中学教育集团、史家教育集团、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学校及其跨区合作办学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已建立78个“双师教学教室”,提供优质“双师课程”超百节;推进家校社共育,培训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达1200余名,形成“双减”工作合力。同时,东城区以教育部命名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区为契机,在课后服务的时间保证、内容丰富、特色彰显等方面做出新探索。79所中小学的8800余名中小学教师以及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等近400名特色教师参与课后服务。
全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2059家
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方面,东城区不仅形成了“小巷管家”“小院议事厅”等基层群众自治品牌,还推出了“东城社工”品牌,在疫情防控、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等工作中,赢得居民普遍称赞和社会广泛认可。
在努力增强基层治理的动员力方面,东城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东城区民政局局长张松青表示,东城区持续推广“五民群众工作法”,启动实施“五力引航”计划,围绕民生“关键小事”,推出一批微治理、微改革项目,创建社区议事厅市级示范点7个、楼门院治理市级示范点21个,建设“社区之家”63个。
此外,东城区还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实现各街道枢纽平台全覆盖,6个街道级枢纽平台登记注册,目前全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2059家,平均每个社区不少于12家。积极拓展公益创投,资助55个社区项目和11个平台项目,举办了社洽会、垃圾分类云洽会等影响较广的特色活动,打造东城拾柒坊品牌项目,开展了“创投新思路·公益二代人”资源对接活动。
每年新增安置残疾人就业不少于180人
在助残方面,五年来,东城区残联会同人力社保部门、各基层残联组织,全力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累计安置就业残疾人1012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00余人次。
东城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刘智辉表示,未来五年,东城区将以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依法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审核工作,通过发放岗社补贴降低用人单位成本。多渠道多层次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鼓励高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吸纳更多残疾人稳定就业,辐射带动残疾人社区就业、居家就业、互联网新型就业,计划每年新增安置就业残疾人不少于180人。精细化开展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宣讲、人力资源推介、岗前培训等服务,搭建好供需平台,持续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每年技能培训不少于500人次,创业培训不少于30人。
值得一提的是,东城区在落实好残疾人就业各项支持保障政策基础上,开拓新型“互联网+就业模式”,创建了“萤火虫”残疾人直播带货公益平台,打造出代表核心区残疾人崭新面貌的“网红队伍”,目前已培养了20余名智残、精残、肢残、视力残疾的残疾人主播。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