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与海南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2-04-06  阅读:次   |
42.9K

  ■ 曾庆江

  《千家诗》是古代蒙学读物“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重要构成,由于朗朗上口、易学好懂、题材丰富,备受人们瞩目、流传甚广。《千家诗》诞生不久就传播到海南,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和学习诗歌创作的范本。很有意思的是,尽管《千家诗》中的诗人多为唐宋时期,却有好几位曾经来到海南,而且还出现海南本土诗人,和海南的缘分匪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原文化对海南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海南本土文化开始产生全国性影响力。

  苏轼七绝传千古

  苏轼“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晚年以老迈之躯来到海南儋州。谪儋期间,苏轼在敷施文教同时,坚持勤奋创作,“和陶诗”代表了他晚年创作的最高成就,亦是古代海南诗歌创作的重要构成,同时也为海南本土文人创作提供了绝好示范。

  《千家诗》号为“千家”,实际上选入122家,以唐宋诗人为主,其中唐代65家,宋代53家。在入选诗人中,杜甫的作品最多,计25首;其次为李白,计8首;苏轼入选6首,为第三名,位列宋代诗人之首。《千家诗》分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一卷,苏轼入选的6首诗歌均为七绝,千百年一直为人们传诵。

  《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花儿散放着醉人的清香,月亮投射出朦胧的阴影,这种春夜美景值得倍加珍惜。楼台深处,轻歌曼舞,人们沉醉其中。不知不觉已至深夜,只有挂着秋千架的庭院一片寂静。“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是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苏轼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发现美,稍经点染便成佳作。《饮湖上初雨后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在他看来,无论是晴日,还是雨中,西湖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冬景》(又名《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虽然面对的是深秋初冬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菊花已残,但是让人感受到硕果累累的“橙黄橘绿时”,是其他季节无法比拟的。这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深情礼赞,更是对老朋友刘景文的开释,浅切晓畅却又饱含深意。

  东坡的《海棠》由景及人,生动传神:“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袅袅东风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春意,花朵的清香弥漫在朦胧的雾中,月亮慢慢转过回廊,夜色越来越浓。赏花之人对海棠是百看不厌,生怕花儿在深夜睡去,因此点起蜡烛照着海棠的美丽容姿,体现出对海棠的深深痴恋。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太阳落下去了,还有月光,花的影子始终显现在瑶台上。只要心中有爱,好景常在!

  即便是在朝堂之上,苏轼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比如《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月淡星稀,御炉飘香,廷臣鹄立,都在等待皇上驾临。虽为应制的颂扬诗,但非常得体,有君臣之仪,却无阿谀之意,有富丽堂皇,也有庄重肃穆,非大家不能为。

  惠洪年少有诗才

  惠洪又被称为洪觉范。他对古代海南的影响,莫过于那首《初到崖州吃荔枝》:“口腹平生厌事治,上林珍果亦尝之。天公见我流涎甚,遣向崖州吃荔枝。”上天看到自己流口水实在太厉害了,因此派往崖州(今海南三亚)品尝荔枝。这首为海南荔枝代言的诗作,是惠洪留给海南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宋大观四年(1110)八月,时年40岁的惠洪到京师投奔当朝宰相张商英,受到很高礼遇,他自己也经常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不无得意地自诩“我有僧中富贵缘”。但是,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政和元年(1111)十月,因张商英罢相,惠洪入开封狱,被褫夺僧籍,刺配海南朱崖军(今海南三亚),直到政和三年(1113)遇赦北返。

  惠洪一生非常曲折。他14岁时因父母双亡,依托佛门为童子,19岁于京师试经得度。曾经先后四次入金陵、开封、太原、南昌狱,两次被褫夺僧籍。入开封狱后,被褫夺僧籍,刺配海南朱崖军,这是他一生中的低谷。在经过短暂的心理斗争后,作为出家人的惠洪选择了坦然面对,这才有了为海南创作的《初到崖州吃荔枝》。诗句明白晓畅,却饱含深情,尽显诗人才情和豁达之意。

  《初到崖州吃荔枝》只是惠洪诗歌中的一首,他众多作品被收入《石门文字禅》中,既让人了解“江西诗派”点石成金的创作风格,也能让人理解禅宗“文字禅”的巨大魅力。如此诗才的惠洪,自然会被很多人推崇。他的七律《秋千》入选《千家诗》:“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北宋熙宁四年(1071),惠洪出生于江西筠州新昌县。由于江西有着良好的“耕读治家”传统,年少的惠洪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他曾自道“我生少小善诗律”。《秋千》这首诗是惠洪14岁时在学馆读书时创作的,成为几百年来人们竞相传诵的名篇佳制。

  《秋千》通过明快的色彩、鲜活的形象以及盎然的生气,把大自然和佳人写得情致生花,香艳无比,却又浑然一体,让人过目难忘。难能可贵的是,诗作虽然名为“秋千”,但是却集中笔墨描写“佳人”,彰显她宛若天仙的气质,属于咏物诗的上乘之作。惠洪年少才气可见一斑。但是时隔几月,惠洪就遭遇父母双亡的人伦悲剧,不得不选择踏入佛门的生活。人生之际遇,真是令人扼腕而叹。

  白玉蟾诗咏早春

  在宋代海南,白玉蟾当然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海南第一个在全国产生影响的文化名人,更被尊奉为道教南宗五世祖,可谓是声名赫赫。

  出生于海南琼山的白玉蟾,少年即有诗才。据说,他12岁到广州参加童子试,主考官命他以“织机”为题作诗一首。白玉蟾应声而作:“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为锦柳为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这首极富想象的诗作惊动了主考官,但是被认为狂妄而落选。不公正的待遇使得白玉蟾厌倦了科举考试,转而喜欢上了神仙的变化之道。16岁时,白玉蟾离家云游,到儋州松林岭修炼,正式踏入道教,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足迹遍及中国南方,留下诸多传说。

  如果说导致白玉蟾科举落选的《织机》诗还只是一个传说的话,他的七绝诗《早春》被收入蒙学经典《千家诗》,则是他才气逼人的真实体现。

  《早春》如此写:“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南面向阳的梅枝已经绽放三两朵花,正是早春季节。此时,天降祥瑞,来了一场雪,这使得绽放的梅花不再孤独。在月下的雪地里体会梅花散发出的清香,赏玩梅花的洁白,可谓是惬意无比。初开的梅花,深浅有别,夜雾和月色附在花朵上,或者像笼罩着寒冷的水,或者像笼罩着明净的沙子,各有情趣。诗人在朦胧美中,将花、雪、烟、月、水、沙等连成一片,融为一体,自有一番诗情画意在其中。

  白玉蟾云游全国各地,最后入住福建武夷山止止庵。这首空灵的《早春》应该是描写江南的早春气象,属于他成熟时期的诗歌代表作。尽管长年漂泊在外,白玉蟾对家乡的思念却与日俱增。他在《华阳吟》中写道:“家在琼州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夜来梦乘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海南一片云水天,望眼生花已十年。忽一二时回首处,西风夕照咽悲蝉。”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是白玉蟾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曾庆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