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 以美育力量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3-14  阅读:次   |
42.9K

  为了让库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挖掘学校全环境育人功能,以美育为切入点,逐渐形成一条以美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美育空间以美润心

  文化引领,打造“文化风味”。因校制宜,“一校一案”,以文化引领学校空间设计打造。如郑公实验学校的“郑玄文化”、岞山实验学校的“潍水文化”、王家庄实验学校的“朱熹文化”、太保庄街道丈岭小学的“峡山水库”文化,深度挖掘历史渊源,突出学校文化底蕴,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乡土挖掘,浓郁“田园风光”。充分发挥乡村学校优势,开辟校园农场,设计农耕创意长廊,建立农耕用具展室、民间传统手工艺展室等系列学校空间,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扎根乡村,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美育空间建设,为学生构建体验美、创造美的现实场域。

  现代融入,彰显“现代风情”。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建设“博物馆学校、艺术馆学校、科技馆学校”,推行校园精致化管理,建设高品质乡村学校餐厅、宿舍、美容间,丰富孩子的审美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学校空间的参与者、见证者、创造者。

  美育课程以美启智

  融入学科,以美育人。积极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坚守艺术学科主阵地,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美的内涵、感受学科的魅力,如语文学科的语言之美、数学学科的简洁之美、化学学科的现象之美等,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构建学校美育新格局。

  融入社团,以美赋能。积极发挥社团在美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美育全覆盖,全力构建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育人机制,构建群体化、常态化、课程化、生活化的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融入生活,以美培元。整合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开办家庭美育培训班,加强与社会美育的联系,开发生活课程,比如食育课程、劳动课程、礼仪课程等课程形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调推进美育的良好生态,让学生在生活课程中培养优良习惯、提升生活品质。

  美育课堂以美促教

  深度教研,优化教学。建立教研会商机制、六轮磨课机制、三级调研机制,引领教师开展深度教研、积极研究教学艺术,在内容组织、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启发提问、激励倾听等方面融合美育,挖掘学科内在美,优化教师学科教学。

  面向全体,艺美共惠。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的教学实施路径,完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音乐课堂以顺序性音乐教学为抓手,美术课堂以破解“一课一练”为抓手,面向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

  落实评价,激发活力。创新课堂评价制度,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能力、知识、技能的进步情况。学校每周举行个人音乐会、书画展等展演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文化建设展示评比,实现班级美育活动主题化、特色化、常态化和开放化,调动学生自己和同学、教师、家长多方面评价主体的积极性,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美育队伍与美同行

  完善机制,精准培养。建立城乡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构建以潍坊峡山凤凰学校为龙头的峡山区美育研究联盟,优化教研机制,实现教研员“订单式”送教助研,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

  联合力量,扩充队伍。建立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机制,积极联系潍坊“见山”艺术教育志愿者支教团队,聘请本土艺术家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扩充美育教师队伍。

  多元培养,强化能力。建立乡村美育教师多元培养机制,强化专业练习、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培养研究型美育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搭建教师发展平台,积极吸纳美育资源,建立许洪帅博士美育工作室和陈丽辉艺术名师工作室,培养乡村美育教师。

  美育润德向美而生

  熏陶“美的情感”。通过美丽校园的环境熏陶和外出研学活动,带领乡村学生走进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音乐厅,发现美、感受美,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涵养“美的言行”。制定优化《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明确衣、食、住、行、礼、学等各方面行为标准,引导学生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主动沟通、言行一致,做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儒雅学子。

  升华“美的品格”。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建立四级家长学校31所,组建志愿服务队伍5支,建立专业培训机制。关注学生人际关系,树立典型榜样,优化教学氛围,升华学生情感。

  以美育人,润物无声。在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征程上,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积极打造美育阵地,以美育力量赋能乡村教育全面振兴。

  (王少长 刘晶晶 刘佳佳 刘惠)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