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加行动 开学前帮孩子“收收心”
“一玩手机精神焕发,一提作业萎靡抗拒。”据《法治日报》报道,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成为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暑假进入后半程,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让孩子们“收收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家长首先是认识上要接受,不能太焦虑。《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显然,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问题。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张弛有度。《学记》中说“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暑假原本是给孩子休养生息的。如果用学科学习将孩子们的时间填满,并不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家长要保持理性,在暑假后半程来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问题。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诊断网络、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孩子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在网上?是在哪个时间段花的?具体又是花在了哪些内容上?孩子自己的感受如何?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如何?这些诊断,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来做。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应以孩子为主体,家长为辅助。一起诊断的过程,是孩子形成对此事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形成动机、自愿采取行动的重要前提。诊断过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分析所花时间是否合理,为什么会沉迷,起因是什么。
学龄前儿童过度使用网络,往往是看动画片、短视频,主要原因是家长自己总拿着手机看,将手机、电视、平板当成“电子保姆”。这种情况改变起来很容易:只要家长改变自己的行为,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家长应遵循一条原则:尊重孩子的天性,勿以成人世界的“效率”等观念,束缚孩子的手脚,尊重并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画画、爬楼梯、穿衣服,进行各种探索。如果家长有工作要做而孩子又“黏人”时,也千万别请出“电子保姆”,要和孩子温和地解释清楚,取得孩子的同意。家长的陪伴,不仅是时空上的,更是心理、精神上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尊重、交往、沟通、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自我意识也将得到发展。
中小学生的家长,面对沉迷网络的孩子则需要更耐心、更细致。在和孩子一起诊断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认识到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认识到青春、时间的宝贵性。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和孩子一起列出行动计划,如制定家庭手机公约,规定手机使用时间,建立家庭手机责任保管制度等。在手机时间控制目标行动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增强孩子的效能感,让他们逐步清晰地体验到自己是物的主人而非仆人,体验到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技术的素养提高,而不是无力感、空虚感和空心感。如果说学校生活强调学科学习,在家里则要让孩子的生活实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花花草草的管理养护、洗衣做饭等,都有学问在其中。
帮助未成年人戒网络沉迷,根本之策还是让线下的现实生活有意义起来。孩子的生活应该是自主的、丰富的、有趣的、充满互动性的。孩子可以和书籍、亲友同伴、大自然交流对话;可以和家人一起看奥运、侃奥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可以评说仿写奥运的解说词……体会到生活意义感的孩子,才不会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作者刘巧利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