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作发力共筑体育强国梦
在第32届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优异表现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中国体育健儿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从容开放的心理状态更是赢得了各方赞誉,同时也引发了“高校学生称霸赛场”“奥运健儿背后的院校力量”“‘体教结合’开枝散叶”“‘体教融合’硕果累累”等报道热潮和关于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
有统计指出,此次奥运会我国参赛运动员中50%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012至2016年两届奥运会冠军中80%以上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辉煌成绩的取得和优秀运动员优秀素养的展现,让广大体育和教育工作者深刻感受到,经过多年发展,体教结合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力量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民间办学的曹燕华乒乓学校,与公办学校杨泰实验、上大附中无缝衔接,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了许昕等一大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由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美帆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国帆船帆板队,首次征战该项目奥运会比赛就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培养奥运会选手并参与承办国家奥运参赛运动队的创新案例。
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举国体制”下的“三级体系”,还是市场主导型体系下的体教融合,都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发展资源,都是我国不断深化体育事业发展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放眼长远,通过系统谋划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已成发展共识。进一步重视竞技体育,努力探索由政府单一主体转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有效协同、动态开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体育事业发展模式,已成为改革共识。进一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使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共识。
体教融合绝不仅仅是“学、训、赛”结合、融合的问题,更不简单是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融合问题和优秀后备运动员的培养问题。竞赛也不应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并非教育部门的必然选择。体教融合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通过国家、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学校、课堂、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变革,走出“体教失衡”和“五育失衡”“健康失衡”的困境,进而探索建立一个充满自主发展活力的、能持续提升体育和教育综合育人效能的发展路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才是我们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
对于中国体育而言,当下是最好的发展时代,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步走”战略息息相关、遥相呼应、同频共振、互相激荡。统筹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国体育已走到了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文化需要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时代。唯有在这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我国体育才能居于世界前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作者张守伟系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