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供需对接促毕业生精准就业
近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了一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包含全国866家用人单位提供的23828个就业实习项目,面向全国高校开放申请。该项目聚焦高校与企业良性互动,通过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校企合作,组合出拳,以前置对接实现校企培养与需求精准对位和双向奔赴,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主体,劳动力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但是,因就业供需双方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给供需双方甄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之,就业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供需之间不平衡的问题时有发生,也还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的现象。一方面,求职者的个性化需求被海量的招聘信息覆盖甚至淹没,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只能依靠求职者的毕业院校、专业、学历等“可见”资料进行选择。特别是近年来的面对面招聘会、双选会受到一定影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求职由过去的线下“面对面”转为云上“屏对屏”,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教育部及时推出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前置对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该项目面向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从2021年8月首次启动后便得到了校企双方的积极响应,目前共有291家用人单位和1271所高校申报的6381个项目立项,受益大学生达228万人。可以说,“前置对接”不但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的重要之举,而且是在定向培养、实习基地、人才工作站、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
当下,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全面启动,其参与单位、项目数量远多于首批项目,如何更好地实施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充分发挥平台“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重要作用,增强项目的牵引效应和纽带效应,真正实现供需之间的前置对接、无缝对接、深度对接,保障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方面,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对市场的“风向”感知优势,向高校提出人才培养培训具体需求,协同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深度参与高校专业规划论证、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培养。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人才资源等,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甚至如何考等方面为高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借助高校人才和智力集成优势,将高校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在产品改良、现代治理、市场深度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益,也能持续为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带来更多新机遇,以良性互动推动良性发展。高校要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推动培养链、教育链向价值链、创新链的有机转换,加速高校育人方式变革,为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紧缺人才。
在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坚持共建共用,企业要会同高校一起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协助高校为毕业生安排食宿,按规定标准发放实习补贴,每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要树立共育共培的理念,在实习过程中储备人才资源、遴选考察毕业生,培养入职就能上手的行业精英、技术能手,帮助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高校也不能等闲视之,要完善综合育人机制,坚持实践育人,亦可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和车间,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课堂与一线生产“零距离”。
在人力资源提升方面,高校与企业要建立定向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关系。就企业而言,要结合事业发展需要与高校建立定向招聘关系,定期互派工作人员开展挂职交流,协同开展就业创业、行业发展、团队建设等专门研究,深化互利合作和流程再造,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关系。高校要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主动走出去拓岗,深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直接交流,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在重点领域校企合作方面,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国育才,培养高精尖人才,也要加强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在涉及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高校要充分发挥国家队的重要作用,与企业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联合培养,为大学生定向提供科研机会或就业岗位。
(作者张筠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