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盐溶于水”大思政格局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2-20  阅读:次   |
42.9K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汉轻工大学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厚植思政教育沃土,积极构建“盐溶于水”大思政格局,探索“扎根课程办思政、融通要素强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为办好一流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底蕴,为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鲜活样本。

  坚持问题导向

  找准定位补短板

  在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新征程上,工科特色高校承担着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技术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守住价值引领重心、站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方面,工科特色高校思政学科历史积淀不深,思政教师队伍力量往往相对薄弱,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也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工科特色高校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课程内容与学科前沿贴合不紧密,容易出现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导致“盐水分离”甚至“盐沙混同”,思政育人功效得不到有效发挥。此外,思政课堂的教学手段往往较为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讲授,实践教育和实操环节存在欠缺,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实践育人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力求找准定位,补齐短板。作为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大学,学校结合自身独特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和粮油校情,以“大食物观”为统领,围绕“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发展理念,深挖特色校本资源,着力强化“食育”思政育人理念。学校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正确处理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消除“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这种误解。在学校的倡导下,专业课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主动提升思政教育素养,强化教学设计能力,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积极融入诸如中国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元素,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育人合力。

  坚持靶向发力

  “三驾齐驱”扬所长

  学校始终把“大思政理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活学善用大思政思维,挖掘更多潜力,在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构筑课程建设主战场、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等方面,靶向发力、三驾齐驱,力求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建章立制引培并举,锻造大思政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首倡“四个一”制度,即每一位校领导都联系思政课教师,每一位校领导都讲思政课,党委常委会每学期都开一次研究思政课建设专题会,党委书记讲授每学期第一堂思政课,营造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新常态,把校领导带头抓思政课工作落到实处;高度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的打造,通过全职引进、在职培养等形式,实现结构优化;通过培训深造、学术交流等形式,支持和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开拓视野,充分调动教师投入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评价机制和制度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和导向,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与氛围,不断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擦亮品牌强化特色,建设大思政课程。学校致力于做好“一省一策”集体行动项目,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的学科特色,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打造大型通识类思政金课“品味中国”。目前,“品味中国”已连续开设到第五季,共组织专题讲座28讲,入选学校首届十大校园文化品牌,成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踊跃参与教学活动。

  拓宽渠道知行合一,善用大思政课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学校坚持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工科课程的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各学院实际、发挥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基层社区、生产企业,科普专业知识、推广专业技术,运用“专业+”模式,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持续深化第二课堂建设,深入开展“健行·筑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劳动教育、养成教育、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实践活动载体;持续推进全方位育人,以“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依托,着力构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协同、资源共享。

  坚持抓大抓小

  “全景育人”勇创新

  为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学校整合各项育人元素,积极拓展育人空间,既抓大,从文化层面总体考量;又抓小,把思政之“盐”撒向校园细微处。打造协同并进、融合融通的全景式育人景象,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正在校园悄然发生。

  从大处谋篇,用特色文化启智润心。学校出台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有鲜明特色”的轻工大文化,秉承“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弘扬“爱国爱校、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学校以校训文化为引领,拓宽、延伸为具体化的校风文化,开办新时代年轻干部读书班、举办“大食物观”科普节、倡导学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玉兰教授先进事迹、打造“好正实优”轻工大。10月18日是建校之初首批新生入校的日子,被设立为“学校校庆日”,既体现学校的校史起点,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折射出学校的历史光辉。学校征集创作校歌《与国同昌》,彰显轻工大师生校友立志“粮安邦固”的使命与担当,激发出全体轻工大人的爱校荣校情怀;举办艺创杯“廉洁政清·美丽校园”设计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全面建设具有轻工大特色的大学文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力;践行核心价值观、挖掘身边感人事,培育选树一批信得过、看得懂、学得到的先进典型,并在校园灯杆上“树标杆”;加强文明细胞建设,弘扬校园文明新风,学校四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两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在工程教育实践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中,学校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工匠精神”,汇聚师生员工和校友大认同、大愿景,提炼形成“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价值取向。

  从小处布局,用优美环境陶冶性情。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训石、校友林等一批校园文化景观相继落成,常青湖“步步高”喷泉、恒青湖“星月同辉”喷泉、灯光篮球场、体育健身路径建设完工,“明德楼”“积学楼”等校园建筑新名称正待启用,路牌标识、校园道旗全部更新,学校办学精神物化到具体的石、水、园、林、路之中,实现了校园建筑和景观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特别是筹备六年精心打造的油脂博物馆正式开放,成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展现了学校的“大食品”特色文化。学生在对油脂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索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新地标”的构建,从整体上提升了学校环境育人的层次,有效发挥着溶“盐”于水、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作者王立兵系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