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方能破解高分低能痼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1-11  阅读:次   |
42.9K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上,有专家分享了这一观点:一些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问题值得关注。这个问题背后指向教育领域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高分低能。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则指向另一个关键词:教育的情感转向。

  “君子不器”,意思是说有作为的人不应像某一器物,仅仅局限于某一用途,而应有多重价值。我们处于一个迅猛变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将每个有血有肉的人训练成标准化答案的考试机器人,他们如何与运算更快捷、更准确的真正机器人对抗?何以有属于人的工作和生活?

  过去,以符合工业革命人力需求而诞生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优势是快速让人具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个人的集体意识,但其致命弱点是强调统一性与标准化,不能因材施教,难以发现、尊重个体的创新性与独特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数字化时代最需要的素养和品质。传统的工作岗位逐渐让位于电脑和机器人,单位化工作让步于平台化,传统职场的公司加员工的层级管理体制被平台加个人的主动式工作取代,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也从过去的依赖学校、教师转向依靠网络等多元方式。德比才价值更大,一个人财富的多少与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密切相关。开放的互联网世界,使一个人的优缺点快速展现在合作者面前。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推动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旧教育模式变革,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因应时代变化。

  《迈向未来的五种能力》一书中提出未来人最重要的五种能力:整合力、创新力、尊重力、学习力、道德力。这“五力”无不与一个“情”字关联:整合力需要共情,有分享意识;创新力需要多情,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情趣;尊重力需要真情,会合作懂感恩;学习力需要热情,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与兴趣;道德力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它事关一个人的形象和社会选择。

  教育事业是一个综合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立体式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发展,与受教育者个体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教育,马上想到的就是学校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也认为教育是科学,教育必须要由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来进行。然而,今天的社会已经由重视知识、技能为主步入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崇高事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我们应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更加注重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已改变了教育的传播形式及手段,家庭教育功能迅速提升,人类教育格局已经走进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的时代,共建、共情、共责、共享,将给我们展示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作者赵刚系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