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提升”为办学注入新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外合作办学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国际化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必须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方面发力,实现“双轮驱动”。
中外合作办学为何重视“科研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具有国际化程度高、校园文化多元、教学方式灵活等优势。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办学模式也逐渐从“单一资源引进”转向“多样化合作”。当下,中外合作办学已不满足于以课程、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探求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而在国内,我国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研质量和未来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过去,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往往聚焦于国际化教育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对科研关注较少,导致在科研建设方面重视不足,且缺乏资源支持,研究水平相对较弱。步入发展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把“科研提升”作为新的发展引擎,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提升对所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度,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外合作办学“科研提升”有何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吸收中外双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全球人才,具有“科研提升”的天然优势。
首先,政策支持。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坚持战略引领、组织创新、深度融合、系统推进的指导原则,要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科研提升”汇聚人才和创新能量,努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其次,国际化程度高。中外合作办学历来承担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任务,国际化始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最重要特色。这为“科研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师资比例高,国际化氛围浓厚,在深化国际科研合作、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再其次,内部治理机制灵活。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目标和内部治理上有一定自主权,包括人事聘用、资产管理、财务运行等方面,能够发挥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通过灵活的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保证“科研提升”顺利推进。
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加快“科研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加快“科研提升”,要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国际化平台和内部治理优势,立足自身的学科基础,结合国家战略和所在区域发展需要,确定科研发展的战略方向。具体来说,可以从学科方向凝练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与氛围营造、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等三个方面推进。
首先,重视学科方向凝练与团队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普遍侧重教学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基础相对薄弱,难以跟上当前学科发展的大趋势,需要通过学科凝练和学位点建设形成整体合力。为此,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结合当今数字经济的时代特征,对接学校整体建设目标,逐步确定了“数字经管”的学科发展方向,以此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凝练和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了以1个学科平台为引领、6个基础团队为核心、3个交叉团队为辅助的“1+6+3”的学科团队建设基本格局,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在科研组织和活动中的凝聚和引领作用。具体来说,1个学科平台指上海市重点创新团队“基于数字平台的社会公共服务机制研究”,6个基础团队指智能信息处理、平台运营管理、城市经济与管理、组织管理与数字化营销、智慧金融与财务管理以及人工智能与行为科学,3个交叉研究团队是指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案例研究中心和智库研究中心。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与氛围营造。有效的政策供给和制度保障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营造科研氛围、促进“科研提升”的关键。“科研提升”的前提是科研团队要实。要打造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本着重视人才、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的原则,为他们搭建创新平台,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实力。要设计并推出一系列科研管理与服务规章制度,尤其是教师分类管理与考评制度、团队与人才培育制度以及学术交流支持制度等,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切实解决好科研与教学、平台与院系、个人与团队等关系。
教师分类管理和考评制度要对教师教学工作、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的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愿景和使命,将教师分为科研型、实践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四类,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并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量进行适度区分。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以质为主”原则,实施动态调整,激励教师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定位,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人才培育支持政策包括对日常科研活动的经费支持、项目支持等。学术交流支持制度则主要支持教师组织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或论坛等。要通过系列政策的实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助力产出更多更好成果。
再其次,推动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最直接的体现,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一方面,必须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推动成果应用与转化。比如,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面向地方重大需求,积极布局,推动形成了“科研、凝聚与应用转化”的一整套流程。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接重要行业产业、建立产学研基地来推动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近年来,学院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针对城市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积极推进决策咨询研究,为解决重点和热点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必须迈入创新型发展的赛道,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通过“科研提升”丰富办学内涵,激发各方面潜能,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成果、育人成效、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量质齐升,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卞亦文 刘蕾 吕康娟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