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破除大学生培训贷骗局
据《工人日报》报道,毕业近一年,小张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调查发现,身陷培训贷骗局的求职者远不止小张一人。一些机构以“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费”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向贷款机构借贷,用于参加岗前培训,不少求职者因急于找到工作而落入圈套。
毕业生求职不成反而背上沉重的培训贷,岂非现代版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此黑色幽默,让人心生愤怒,背后是不法分子将刚出校园、急于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当成“韭菜”肆意收割。在就业形势本就较为严峻的当下,还不时有机构设置陷阱为大学生就业制造障碍,着实令人意难平。这些“坑”如果没有多方合力来填平,就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中招。
“包就业”“拿高薪”等噱头确实诱惑不小,“找不到工作就退费”的话术也容易让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的大学毕业生放松警惕。可是,只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擦亮眼睛、学校及时做好就业指导、相关职能部门严厉打击治理、社会媒体大力推广防骗宣传,再高明的骗局也难以轻易得逞。
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今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一些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甚至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盲目行为。可再着急也要擦亮眼睛,对于一些招聘单位或机构描绘得天花乱坠的就业机会,尤其要多留个心眼,宁可缓一缓也不能让自己的焦急心态被不法分子利用。对于那些声称要办培训贷款才能入职的招聘机构,不妨向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求证以验明资质与真伪,别轻易在贷款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鉴于初出校门的毕业生社会阅历欠缺,且他们的求职心态普遍焦虑,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应更有针对性。除了组织招聘会、分享发布求职信息、指导简历填写等常规举措,在帮助毕业生摆正求职心态、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和提高防骗意识上也要拿出实在行动,如举办求职经验分享交流会、开设防骗小课堂等,让广大毕业生拥有从容的求职心态和识破骗局的火眼金睛。
培训贷陷阱持续存在,说明监管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打击治理上还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大对贷款培训业务的审核力度,对于可能存在培训贷陷阱的合同要进行重点监管,最大限度将骗局扼杀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暴露的培训贷骗局,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治理,唯有出重拳才能形成足够威慑,斩断不法分子继续套路大学毕业生的念头。同时,对于上当受骗大学生权益的维护,如贷款合同终止、被骗款项追回等,要开通“绿色通道”,以免尚未就业的他们深陷泥沼、无力抽身。
治理培训贷套路,三分靠打,七分靠防。全社会尤其是权威媒体,要大力做好防骗宣传工作,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不法分子的常见伎俩、培训贷的常用话术、培训贷骗局的严重后果以及上当受骗后的维权方式等公之于众。一旦形成培训贷人人喊打、培训贷陷阱人人能防、培训贷骗局人人能破的大环境,培训贷的不法业务自然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培训贷陷阱让大学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就背上沉重的负担,既阻碍了年轻人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只有多方合力来填“坑”,才能让大学生重新轻装上阵,求职之路走得更加平稳、成长之路迈得更加坚实。
(作者夏熊飞 系媒体评论员)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