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脉:多彩流动的教科书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01  阅读:次   |
42.9K

  【名词解释】中国大运河

  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是目前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全长3200千米,构成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中国水利大动脉。从邗沟的开凿开始,大运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迁。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大运河,横贯南北三千里,钩沉着燕赵、京津、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中华文明的六大核心区域。教育是连接“文”与“化”的重要桥梁。大运河深厚的自然和人文禀赋为教育提供了丰硕滋养。同时,教育的引领、集聚和辐射功能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传统文化是浸润、滋养、活化教育的内力之源。悠悠运河连通南北、勾连古今、辐射中外,是将中华文明精髓要素串珠成线的文化长廊。教育与文化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内涵上的互补性、发展上的共生性,让运河文化与人文教化实现了价值统一。教育辐射牵引着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宏阔的载体。

  运河文化与人文教育同构

  同构指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建塑与型构的稳定关系。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又具有不同于文化的组织性、结构性和发展性。文化影响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择取和方法的建构,同时,教育影响着文化在现实中的演进和发展。从运河文化中生成运河人文教化的逻辑起点就在于厘清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上能够实现异质同构的内在关系。

  在教育目标上,大运河的文化底色蕴含着人文教育的价值诉求。大运河凭借地跨南北、沟通有无的区位与功能优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聚合与内化。这与人文教化着眼于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个体与整体“和合”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互构性。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对内凝聚认同,向外融汇有无的大运河文化底色能够为新时代人文教育提供有力的价值支点。

  在教育内容上,大运河的文化积淀为人文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作为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自古便是一条教化昌盛、人文荟萃的精神长廊。沿线串联8省份35市132个文化遗产节点,游离其间的历史、风土、文化、价值和理念等历史积淀,为新时代人文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学样本。值得突出的是,大运河蕴含着民族团结、追求统一的政治理念,勤劳勇敢、富于创新的生活追求,开放包容、交流融合的文化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省思与智慧,是坚定民族和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

  在教育形式上,大运河的文化形态为人文教育铺就了广阔载体。人文教化的形成体现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作为自然生态走廊、历史人文长卷和工程技术宝库,大运河在地域上串联着草原、农耕、湖海等文明类型,在现实中承担着航运、灌溉、调水等复合功能,在内涵上表现为物质、观念、行为等外显性状,多元立体的文化形态丰富了教育感知、传情、达意、塑行的途径和手段。教育实践过程中,历史、地理、经济多学科交织,理论、研学、实践多渠道融合,能够有效激活人文教育的表达形式。

  从运河文化走向运河教化

  运河文脉的本质是依托大运河丰富的人文教化属性,推动文化资源赋能教育工作,释放运河文化的教育功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杂工程,从运河人文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需要在理论建构、内容凝练和方法创新等角度,探求二者最佳结合点和实现途径,最终推动运河文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实现。

  理学融通,推进运河文化的教育转译。运河文化是流域群众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生产生活要素的统称,作为教育素材和载体,具有天然的亲缘性与感染力。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教育有着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规律。将运河文化中蕴含的抽象的精神标识转化为具象的教育元素,需统筹把握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教育规律等现实诉求,加强理论研究,深化价值阐发,转译或重构由运河文化到运河人文教化的话语表达,实现文化渗透于教育,教育丰富着文化,文教相长、理学融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知行合一,激活运河文化的教育张力。大运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至今仍发挥着多种功能的“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为依托运河的人文教育提供了具象的、现实的感知与实践载体。释放运河文脉的活性要充分发挥运河本身的活态优势,创新“教育+文化+研学+创新”等立体教学组织形式,在丰富多样的具体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同频共振。

  数字赋能,创新运河文化的时代表达。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加速推动着教育的范式变革。运河人文建设要主动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蓬勃发展的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特征、运河人文教育优势深度融合,创新运河教育在声、画、影上的呈现方式,打造沉浸式、全景式、互动式的教学新模式,让受众在具象的认知情境中内化吸收,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如发挥线上空间优势,构建数字运河,广泛开展以知识普及、趣味互动、智慧文旅等立体方式展开运河文脉的教育图谱,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通、理论传授与现实运用交互的运河人文教化“大合唱”。

  (作者华学诚 程颢 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青少年实践教育线路调查与政策建议”[21JCB019]的成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