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羹弄膳”之间彰显儿童健康成长智慧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当代中国儿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我们需要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中的状态,思考以何种方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对儿童的教养既要回应时代需求,又必须融入日常生活并给予精心引导。儿童饮食教养承载着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议题。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文明自在的进餐方式,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石,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因此,挖掘学前儿童饮食教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对于指导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营造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态,助力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建设
所谓饮食教养,不仅指为儿童提供合理的膳食,还包括成年人依托日常饮食实践,对儿童的自然感知、人伦认知、生命体验进行的全面积极引导。“教”强调依托饮食实践对儿童成长进行有意塑造,“养”则更强调依托日常生活对儿童进行身心滋养与无声示范。通过饮食活动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养育实践过程是饮食教养的主要体现。调羹弄膳之间,处处体现着生活方式的智慧,更见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因此,儿童饮食教养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2035年“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说明未来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焦点已经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了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儿童的饮食教养作为实施高质量保育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儿童饮食教养为着力点,助力学前教育内生发展。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饮食教养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为儿童的保育、教育和社会化提供一个连贯的框架,以满足儿童个人发展需求,并为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打下基石。一方面,饮食教养高度体现了儿童日常生活实践的例行化、具身化和物质化。它蕴含着人类劳动与社会分工的内容,是连接自然与人类的重要活动。这些社会性基本要素在成人与儿童的互动中得到传递,并成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饮食教养塑造着儿童的劳动观、秩序观、人伦观,让儿童从一个自然人发展为一个社会人。识食、择食、进食,不仅蕴含着劳动智慧,更体现了人伦秩序,使儿童置身于日常饮食教养的经验,又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以儿童饮食教养为结合点,强化学前教育的外部赋能。学前儿童的饮食教养实践贯穿不同层级和逻辑的社会文化系统,从餐桌延伸到家庭、幼儿园、社区,形成了多元主体的教育循环。儿童饮食作为多元主体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更容易搭建起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互动的桥梁。这有助于建立健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满足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儿童饮食教养可以促进不同教育参与者对学前教育价值诉求的融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从不同的职责和需求出发,依托儿童饮食教养,建立对话机制,推动三方广泛参与,达成合作共识,从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学前教育高质量体系的建设提供多边视角和多维向度。同时,儿童饮食教养可以促进不同群体关于学前教育目标导向的交流,创设社会支持环境,进一步保障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状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健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相关政策与纲要的陆续出台,儿童身心健康成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指导着幼儿园和家庭如何科学地实施保育和教育。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儿童饮食教养实践,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以儿童饮食教养为突破口,关联儿童能动的社会性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交健康的完全状态,而儿童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和情感健康的状态,更是衡量社会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征。可以看到,儿童健康不仅是生理意义的健康,还包含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儿童通过饮食中科学的营养摄入,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儿童在饮食教养的具身性体验中,理解食物的生命历程、人伦秩序规则、民族文化内核,达到精神的健康状态。通过身体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儿童得以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这对于个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和全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需要以儿童饮食教养为落脚点,构建更加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学校层面,通过饮食教养开展儿童自然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生态文明意识,更有利于为健康中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社会层面,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遵循儿童优先发展理念,加强儿童饮食教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健康人力资源。在国家层面,通过吸收借鉴国际社会儿童饮食教养的有益经验,助力讲好中国儿童的生活故事,不仅能够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而且有利于在更广泛、更长远的意义上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因此,儿童饮食教养实践有助于整合社会支持体系资源,夯实基层儿童健康服务基础,进一步支持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健康中国行动。
优化儿童发展的家庭保障,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
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明了家庭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将家长参与早期保育与教育活动作为家长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儿童饮食教养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这也是家庭教育不可取代的功能及其时代使命。
以儿童饮食教养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参与优势。“生活即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饮食活动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有深远影响。咫尺餐桌承载了家庭成员关于食物口味、洁净标准、劳动分工、性别角色、代际互动的多重意涵。通过有意而为的饮食教养,父母可以在经验、文化的传承中建构儿童生活。儿童通过模仿父母饮食中的行为,再次连接起与父母之间的主体关系。这正是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
以儿童饮食教养为切入点,深刻反映家庭教育的时代流变。家庭场域中的饮食教养作为洞察日常育儿微观世界变化过程的重要窗口,不仅可以解读细微琐碎的表象与经验,发现人们的感情与思想,而且可以窥探这一时代、这一地区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宏观现象。一方面,家庭饮食教养中依然蕴含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饮食教养,能够让儿童体悟隐含在饮食中的“礼”之道、“孝”之道和“和”之道。这些构成中国饮食文明起点的伦理精神,对塑造儿童品格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的儿童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之中,在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儿童饮食教养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分化,并呈现出多样性。不同家庭阶层对儿童饮食搭配、食物选择的偏好和差异、家庭变迁下饮食方式和种类的变化、代际关系中的“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城乡差异下父母的育儿焦虑以及消费主义的兴起、民族文化对现代化进程中饮食变迁的回应……这些以饮食为核心形成的时代课题,正在以家庭饮食教养为载体,刻画当代儿童发展的多样态立体场景。
学前儿童饮食教养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微观描摹,还可以由此解读宏观的制度与结构。这种教育日常源自于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流传千年的生活智慧。从平凡的日常中挖掘不平凡的社会意义,是探讨学前儿童饮食教养课题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
(作者刘谦 李祎晨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刘谦系该所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学前儿童饮食教养实践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22ASH009]成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