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打造暑期协同育人新样态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23  阅读:次   |
42.9K

在杭州市萧山区世纪实验小学,外校师生学习观摩STEAM创客作品。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学生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中国龙。

浙江省萧山中学学生参加“未来社区规划”暑期特色课程学习。本版图片均由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提供

  ■本期关注:数字赋能学生暑期生活(上)

  编者按

  7月,暑假如期而至。数字时代,学生的假期有哪些新变化?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校家社暑期育人新生态?本期专刊刊发记者采访报道,并邀请专家、一线教师研讨。

  暑期育人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支持和有力补充,也是深入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契机。特别是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暑期校家社协同育人,无疑是深入推进这一战略行动的重要实践场域。这不仅能够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育人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和实现教育服务的快速直达和精准供给,也能为学生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平台,创设类型丰富可供个性选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快乐充实、精彩丰富、意义非凡的假期。

  以数字化畅通校家社暑期协同育人路径

  2020年10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法定教育责任,规定社会要向未成年人提供主题教育、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和科普活动。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

  各项政策法规稳固地建立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从理论论析转向教育实践。在此背景下,正值暑期这个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黄金育人增值期”,数字化有巨大的优势发挥空间。

  一是提升校家教育的沟通成效。在传统校家互动的基础上,发挥数字化网络平台的优势,在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形成快捷、实时的沟通机制,打造方式灵活、形式多样、联通高效的沟通模式,以“远程连线”“数据跑路”“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等为校家教育提供信息化数字化的沟通支持,整体提升校家合力育人的成效。

  二是充分利用校社优质资源。依托数字化平台“架桥”,集成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优质数字化社会教育资源。如运用《意见》指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等各类育人基地和场馆中心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暑期教育提供多内容、全方位、个性化、可选择的支持,促进校社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品质建设、高效率供给和高质量运用。

  三是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路径。针对暑期育人的实践性、活动性、综合性特点,以数字化撬动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变革,破解三方主体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共享不利、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数字技术促进三方主体突破单方局限,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实践探索基础上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字化赋能暑期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着力点

  数字化驱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在根本上是教育形态、育人模式、学习范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最终服务于人的教育学习和成长成才。

  在价值理念上,塑造暑期育人健康生态。暑假期间,学生时间更为自由、活动空间更为广泛,依托数字化跨越时空、穿越地域、超越隔阂以及在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共识,促进区域内校家社有机联结。如以构建丰富学校暑期生活为核心,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多元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性学习资源,为家长提供更为实用的托管服务,切实提升暑期校家社良性互动意识并提供实践路径。

  在结构关系上,构建暑期育人崭新格局。传统暑期,学生离开校园,也就意味着和学校、教师的空间分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可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的时时联系,催生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场景、新形式、新空间。基于数字技术,实现学生自主完成暑期作业订正,使其成为自我学习的管理者;根据学生暑期作业数据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精准化教学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家长则可以根据教师指导和学生需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体锻炼、社会实践的培养中,从而整体形成暑期育人崭新格局。

  在方式方法上,促成协同育人功能融合。以数字化赋能校家社协同育人关键是要构建数字技术融合的教育环境,整体实现育人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以学校为主导,探索基于数字化支持的“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改革。同时,基于数字化智能分析为学生精准“画像”,形成全程动态监测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精致化、定制化、个性化的学习评估和支持,提供适合的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

  在教育资源上,驱动协同育人资源共享。数字化资源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驱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载体。依托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充分运用,建立区域性标准化的数字基座,确保数据互联互通。广泛吸纳类型多样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加强传统育人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形成有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储备运行体系,实现区域内校家社之间的快速联通和资源共建共享。整体上,为学生提供多场景、多形式、多空间、多渠道的成长条件。

  数字化赋能暑期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尝试

  在《意见》引导下,我国很多地区探索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考虑到家长教育负担、协同育人难点以及技术的“双面”效应,暑期协同育人仍需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从源头上杜绝学业负担反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是依托云平台提供新型时空环境。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情况下,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定“一校一案”的暑期线上学习方案,依托云服务平台的智慧校园,开设线上课程和活动供学生选择。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暑期的安全教育、科普教育、心理疏导、健康管理、“大思政课”等。在育人活动形式上,开展线上的讲堂、培训、家长会、师生见面会、科技游、“云”游博物馆、非遗文化体验游等丰富多彩的线上教育实践活动。在暑期教育管理上,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做好线上学习质量监测,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个体方案”,确保线上教学和开学后的常规教学有效衔接。

  二是基于云平台搭建智慧校家社互通系统。通过建设和运用教育云平台的智慧校家社互通系统,搭建暑期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依托智慧校家社互通系统,家长可随时获取学生信息,实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依托系统促进学校与社会深度协同互动,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并注重加强传统社会育人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为家庭提供育人的服务支持、资源供给和环境保障,整体丰富孩子精彩缤纷的假期生活,防范假期网络沉迷和手机成瘾。

  同时,依托云平台实施暑期校家社协同育人,实现与日常在校教学的无缝衔接,整体提升学校育人成效。学校通过打通学生暑期与日常在校数据,以数据资源优化育人内容、以数据技术创新育人方法,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学校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考试评价、学校管理的具体层面和各个环节,打通教学、教研、作业、考试各个育人环节。

  三是打造网上家庭教育指导综合服务体系。将“互联网+家庭教育”作为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举措,依托家庭教育指导综合服务体系在暑期为家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培训课程,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指导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减轻家长假期的教育焦虑。同时,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互助,根据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要做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服务,带动社会积极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学校要注重采集孩子在家中的思想情绪、身心状况和日常表现信息数据,形成良性双向互动,最终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全面、深入的网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作者陈飞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研究”[GYJ2023005]的研究成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