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高地
当前,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突破“卡脖子”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是把强国建设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共建,把企业车间开进校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工程本硕博产教融合培养改革的关键。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真实问题,以项目制解决研究和应用“两张皮”。应围绕关键领域一体化统筹,立足院校特色和优势学科,以国家项目或企业课题为有效载体,协同行业领域龙头企业,激发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热情,逐步建立工程本硕博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比如,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项目制培养模式面向航空制造、集成电路、智慧能源等领域,跨专业组建人才队伍。在选拔阶段就邀请企业专家现场指导,从技术应用层面考核人才在实践中解决真问题的能力。在培养阶段依托本校所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和企业重点课题,面向全校遴选项目导师团队,并在联合研发的企业中选聘总工程师和行业导师团队,项目全过程校企联系不断线,同向发力,不断深化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实践。
推进工程本硕博评价改革,强化应用导向,以多元制营造自由探索环境。人才评价改革是“指挥棒”,对完善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健康的卓越工程师成长环境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应围绕学生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行业真实问题,以行业实践能力、行业导师点评等为重要参考指标,完善多元的本硕博人才评价模式,逐步建立符合工程本硕博特点的评定标准。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招收硕士研究生时,不强制候选人发表学术论文。凡是能证明学生具备学以致用能力的参考材料,如研究成果可以支持行业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调查分析和论证报告,或是与本行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或曾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等,均可被酌情参考作为评价标准。
加强高水平工程产学研基地建设,发挥各自优势,以实训制形成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研究平台是工科科研的基础,尤其是理工科及医科,高水平研究平台可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高水平研究平台同时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为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攻克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2018年以来,学校与近百个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产学研基地,包括校企共建联合技术中心、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
卓越工程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工程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产教融合融得深不深、校企合力合得紧不紧,直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跑得远不远。校企协同全力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生态,应时代之急需,中国工程创新方可开拓新局面。
(作者黄郭钰慧系媒体评论员)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