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要加大平台治理力度
日前,新华社报道,相关主管部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央网信办深入清理涉粉丝群体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结合正在开展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目前已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解散不良话题814个,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39款。这些举措具有立竿见影之效,对于引导未成年人理性追星有积极意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粉丝文化形成的背后是行业资本与网络平台的合谋。造星势力利用青少年对明星的喜爱和非理性情感,诱导青少年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攀比炫富,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互撕谩骂。一些青少年网友,在这种机制的诱导和裹挟之下非理性追星,并从线上走到了线下,有的聚集在航站楼为明星接送机影响机场正常秩序,有的为了追星应援不惜倒掉大量牛奶饮料,有的借贷集资为艺人明星打榜投票……种种行为冲击公序良俗,影响恶劣。
而网络社交平台,借助“热搜榜”“明星势力榜”“音乐排行榜”等人为制造话题和“热搜”。平台连接起了产业、偶像和粉丝,再通过种种方式将流量变成收益。“热搜”可以买,也可以花钱撤下,网络议题的设置权成为平台的“摇钱树”。这种“流量为王”机制,加剧了不理性追星的现象。一些容易引发冲突和对立的负面、撕裂的话题,更容易上热搜榜。而粉丝则在平台上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甚至是人肉搜索、人身攻击、恶意举报。平台也因此变得充满戾气,不断聚集负面情绪。这种网络交往生态,不仅加剧了非理性的追星,也毒化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误导侵蚀青少年三观。
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要求明星承担起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为青少年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也要求改变当下这种“造星”生态。一个明星没有什么优秀的作品,却能成为“顶流”,赚得盆满钵满,这种生态无疑是扭曲的、变态的,这迫切要求行业监管部门对此种乱象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规范。
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要加强对“饭圈”较为集中的网站平台的治理。要坚持“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平台通过建立粉丝社群管理机制,加强关键环节功能调整,同时对重点人、重点账号进行分类施策等,规范“饭圈”的言行,加大不良信息处理力度。
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更要重塑平台运营机制。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壮大,平台成为舆论场上的议题设置者,拥有了影响话题走向的权力,合理利用这种权力能够助推构建平和理性的网络空间,但如果利用这种议题设置权人为地制造“热搜”,无底线地追逐流量、利益,则会加剧网络舆论场的暴戾与撕裂。因此,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要强化对社交平台的监管,从产业链进行深层治理。平台要摒弃“流量至上”的原则,改变“平台造星—饭圈消费—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要善待、善用技术赋予的权力,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议题设置者,从而扭转争议性话题增多、虚假信息泛滥、舆情快速反转、社会负面情绪不断聚集的平台生态。
广大青少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的生态质量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饭圈”不能成为“怪圈”,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构建平和、理性的网络交往生态,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使网络成为正能量聚集地,共创更高质量的网络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钟焦平)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