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信息化为教育创新“加码”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智能课堂遍布城乡
甘肃定西:信息化为教育创新“加码”
本报讯(记者 尹晓军通讯员肖进雄)“今天你‘刷脸’了吗?”这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初级中学同学们见面互相打招呼的“口头禅”之一。走进该校,每间教室门口都有一块电子班牌,课程表、上课教师、学校新闻、重要通知等信息“一触即得”。
近年来,定西市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从环境建设、融合应用、素养提升等方面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建设,不断促进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智慧校园、教学创新等方面“加磅加码”,而洮阳初级中学的“智慧校园”正是该市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上的一个生动缩影。
实际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建设也是定西市政府确定的2020年重点工作“奋进之笔”之一。在定西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淑兰看来,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要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应用驱动和融合创新,探索发展基于5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慧教育新模式,努力以智慧教育牵引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基础设施上看,目前,定西市中小学校已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且出口带宽达100M以上;98%以上的中小学校部署了无线网络,其中近96%的中小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与此同时,各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也已实现全覆盖,许多学校建有智慧教室、创客教室、VR/AR/MR实验室等,78%以上的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
此外,依托国家、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定西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依次开发本地本校特色资源,分年级、分学科进行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强化了资源服务供给能力。2020年,全市通过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甘肃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竞赛活动共上传各级各类课程资源3000余节。
在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探索中,除打造标杆校外,定西还积极鼓励引导各中小学校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陇西县思源实验学校探索实践“双师课堂”,采用“线上名师传道授业+教研”及“线下助教答疑解惑+服务”的方式,两个教师同上一堂课,每个学生同时享受到两个教师的服务,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校现已开设九年级数学和物理两科双师课堂建设,课程运行两个学期,累计授课320余课时。既实现了教师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互动性学习。”该校校长段虎林告诉记者。
针对农村学校多且体量较小的现状,定西市安定区在智慧教育建设上精准发力,并以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为主,统筹推进“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互联网+”教学模式,大力推广“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得益于教育信息化,定西市很多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催生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课堂变得智能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成为可能。如通渭一中学生作品《智多星》在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在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智能控制小学组无人驾驶之模拟驾考竞赛中荣获甘肃赛区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以“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为目标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也大规模开展起来,打破了家校壁垒,促进师生、生生、家校间学习互动与交流。截至目前,全市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293681个,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27659个;学校层面,用于网络教研的21781个,用于教学的21857个,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推进。
“我们将以全面发展智慧教育为目标,力争到2022年,全市创建1个省级、1个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9所省级、18所市级智慧教育标杆校,初步构建支撑个性化教学的智慧教育环境,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智慧教育先进与优秀案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盛淑兰说。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