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学校可以做些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时间:2021-08-19  阅读:次   |
42.9K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

  如何破除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顽瘴痼疾”?如何让“五项管理”等措施在学校落实落地?优化时间管理是“融合推进”各项减负措施的有效抓手。

  一、优化时间管理的原则

  (一)育人性原则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不能背离党的教育方针,不能违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学校的时间管理同样要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优化时间管理就是要优化学生在校时间的使用效率,努力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符合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学校要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总量,优化时间安排,把休闲时间、睡眠时间、锻炼时间等健康成长所需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系统性原则

  造成学生负担重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系统性制定减负举措。首先,学习负担是个体的主观学习体验,学习体验越好,主观学业负担越轻。学生主要从教学内容适应性、教学方式适应性、就读学校认同度、自我认知、外界的期待压力和校内外自主空间等方面形成学习负担体验。其次,师生关系也是主观学习体验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体验就轻松,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负担体验就加重。

  因此,初中阶段减负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学生学习时间总量,而是要综合多种要素,将作息时间、课堂教学、课程管理、作业管理、考试压力、体育锻炼、心理调试、人际关系、手机管理等融合在一起,系统思考,综合优化时间分配,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遵从孩子“天性”。教育要遵从的根本规律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天性”。优化时间管理就是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设计学校的时间安排,让孩子能开心玩,能睡好觉,能在操场自由奔跑,有地方独处“发呆”,能自由地去发现多姿多彩的世界。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填鸭式”灌输知识结果的课堂,必然掌握不牢固,需要课后“刷题”强化巩固,给学生增加作业负担。超强灌输知识结果的后果是挫伤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伤害学生探求未来的渴望。

  最后,评价上要引导“多样”发展。“唯分数”“唯升学率”的单一评价标准,会错失多样的人才。我们需要多一些“静待花开”的耐心。有的孩子“花开早春”,有的孩子“花开盛夏”,有的孩子“花开寒冬”。因此,学校不能让学生过早地进入成人竞争状态,不能让学生每时每刻处于竞争焦虑中,不能“赢”了分数而输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灵。

  二、优化时间管理的举措

  学校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学生生命活动的平衡,防止失去平衡给学生成长造成损害。学生一天的日程包括睡觉、上课、做作业、锻炼等,如果各项活动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就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如果其中某一项强行挤占其他时间,就会打破生活的平衡,形成“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给学生健康成长造成损害。

  如果把学生比作尚未长大的小树,那么睡眠就像“阳光”,通过光合作用给予这棵树生命活力;体质就像“树根”,输送水分和养分;课堂教学就像“树干”,用自己强大的身躯支撑住整棵树;作业就像从树干延展出去的“树枝”,展示向外生长的张力;家庭教育就像小树扎根的“土壤”。因此,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需要各个要素平衡“滋养”。

  (一)丰富课内外生活

  1.保障睡眠时间

  教师、学生、家长都要懂得充足睡眠对孩子成长的极端重要性,要把懂得睡眠的意义当成“必修课”。家长学校开设睡眠科普课,教师开设学生睡眠指导课,学校建立学生睡眠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9小时有质量的睡眠。

  2.统筹安排作息时间

  一是执行学生在校时间“851”规定,即在校集中学习不超过8小时,每周在校学习5天,每天保证体育锻炼1小时。二是上学时间弹性化,早上8点前不上课,提前1小时开放教室和运动场地,安排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晨读和锻炼身体。三是多样化安排午休,在午饭后实施“弹性午休”管理,在保证“安静午睡40分钟”的基础上,为确实不需要午睡的孩子提供“自主学习第二教室”,如年级阅读室、阶梯教室、学生发展服务中心、艺术专用教室等。

  3.提供丰富的课后活动

  学校社团有60多个,周一、周三、周四最后一节课安排学生社团活动时间,组织教师提供高质量、有层次的课外活动指导,为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作业指导。引进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专家开讲座,组织参观社区各类展馆、德育基地或到劳动实践基地参加劳动等。

  (二)实施体质“刚性”管理

  1.体育活动时间不容挤占

  学校强制保障每周3课时的体育课时间,制定监督机制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保障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学校制订雨天室内和晴天室外两套大课间活动方案。禁止教师挤占课间时间和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时间,并将挤占行为纳入师德考核“问题清单”。

  2.体育教学质量不容降低

  学校制定体育教学质量“三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全面教学”,按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内容应教尽教,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竞赛体育均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并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二是“全体教学”,每一个学生的体质都应得到提升,制定特异体质教学预案,让特异体质的学生不在体育课上当“观众”;制订竞赛选手训练方案,保持学校运动队常年训练,让体育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发展空间;全体学生都掌握“武术操”;每年召开一次全员运动会、足球联赛和篮球联赛。三是“全程教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贯穿各类体育活动的全程。体育是一门科学,每一项体育活动都应得到科学的引领,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专业的指导。

  3.体育评价与保障不容弱化

  坚决执行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达标数据做到学生、教师、家长应知尽知,号召各方互相监督支持,确保体质达标落地落实。每学期安排一次全校统一标准的体质达标测试,将数据纳入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统筹安排各类体育活动开展的时间,提高场地使用效益,让每个孩子的体育活动需求得到保障。体育经费充分保障,满足体育器材更新、场地维护、服装购买、设备添置等经费投入。

  (三)提高课堂时间使用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考试压力才能减轻,睡眠、体质等也会得到改善,学生在校生活体验就会轻松愉快。

  1.推进教学方式变革,让课堂活起来

  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扭转“教师只关注教,而学生不是真学”的课堂被动局面。树立“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观,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作为思考教学的根本。设立“学为中心”课堂特征标准: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发生深度学习;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开展合作性学习;创造自主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开展反思性学习;有合适的学习支架,让学生能在最近发展区学习。

  2.优化课堂学习过程,让深度学习真发生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在机制研究不够,这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学校致力于加强学习过程研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深度学习真发生。在教学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学校提出打造“学思课堂”,旨在实现学习过程质的变化。一是研究如何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二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真实的情境之中,唤醒学生学习兴趣。三是设计优质的课堂问题,让学生思维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层层深入,让深度理解真发生。四是为学习的重难点搭建学习支架,清晰呈现学习进阶,为学习“更上一层楼”搭建“扶梯”。五是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进行总结反思,在回顾与归纳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四)加强作业与考试管理

  作业与考试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总结,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作业与考试代替不了课堂学习,更不允许作业与考试在课外“野蛮生长”。

  1.推行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

  推行作业改革,实施校本作业,禁止“拿来主义”作业。一是强化校本作业目标意识:先确定单元素养目标,再分解单元素养目标到每一课时,最后完成课时作业目标指导下的练习题选编。二是以学情为依据控制难易程度:从课堂学习实际出发,设计有梯度的作业,即70%左右的基础题、20%左右的能力提升题、10%左右的拓展挑战题,让学生作业具有选择性。三是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设计创造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学科作业,提升学生课后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作业量监控机制

  学校推行“10点后,不作业”行动,保障学生每天不少于9小时睡眠时间。向家长宣传“深夜不作业”的重要意义,让家长理解、配合并监督。建立作业备案制度,班级填写《每日作业备案单》,控制日常作业总量。每月开展学生作业负担调查与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3.实施考试管理,降低竞争压力

  频繁的考试与成绩排名让每一个学生陷入“输赢”的竞争压力中,使学生丧失淳朴的心灵和生命成长的张力。学校制定考试规范,限定考试次数,每学期最多两次统一考试;教师不得举行“日日清”“周周清”等变相考试;不得公布考试分数排名。同时,提高教师试卷命题能力,除区域统一组织考试外,均由备课组教师自己命题出卷,提高试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强化手机管理,家校合力呵护生命健康

  一个未成年学生手机使用不当带来的危害,不仅在于眼睛近视、干扰课堂等,更在于游戏成瘾、恶俗读物等毁坏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人说,“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并没有太多的夸张成分。

  1.家校合力是关键

  手机管理之难,并不难在学校,而在家庭。要想把学校的手机管理好,少了家庭的合力,手机管理就像“打地鼠游戏”,这边打下去,那边冒出来,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学校手机管理举措先要获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在家校共商共管的机制下,手机管理就会很快取得效果。

  2.教育引导是根本

  学校召开关于合理使用手机的主题班团会,选出优秀学生代表成立手机管理宣讲队,对形成手机依赖症的学生进行科学干预,引导他们切实“放下手机”。

  3.建立制度,精细管理

  首先,减少学生手机使用。教师不得布置使用手机完成的作业,在校园内设置足够多的免费公用电话,在学生需要应急使用电话时,每个教师的电话都可以借用。其次,制定校园手机管理办法,加强制度约束力。定期开展“教室零手机”专项检查行动。当然,手机管理也需要人性化,为切实需要带手机进校园的学生提供方便,实行“进校交,放学领”的管理措施,为每一位班主任设置一个“手机专柜”,妥善保管学生上交的手机。

  三、成效与反思

  学生负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评价导向是减负的最大障碍。校长要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要摒弃狭隘的教育评价观,把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放在办学的最前面。

  优化时间管理带来的减负成效是明显的。学生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课后的校园充满活力,原来冷清的操场、球馆现在都是学生生龙活虎的身影。教师的育人观念逐渐转变,学生观、课堂观等朝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清晰起来。课堂生态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自信起来了,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师生的笑声多起来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提高了。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优秀率提升到30%以上,优良率接近70%,合格率不低于96%。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从最近一份学生作业负担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作业21:00前完成的比率从一年前的62%提升到现在的75%,22:00前完成的比率从81%提升到90%。家长满意率大幅度提升,学校的管理制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但教师负担重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教师全天与学生在一起,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会通过教育教学行为传导给学生。学校需要为教师排除与教育无关的干扰,保证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时间。另外,学校需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下大力气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也是减负的重要一环。校内减负架不住校外培训机构的增负。校外培训机构用“你来,就培养你的孩子,不来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一类的宣传,制造焦虑、内卷,破坏教育生态,需要政府大力监管和规范,让逐利产业重新回归良心行业。

  (董长春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学校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