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精准扶贫 从这里出发
“各位贵宾,大家好!欢迎来十八洞村考察指导工作。我是今天的讲解员隆苗……”这句开场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隆苗再熟悉不过了。今年,她和其他9位同学走上了“红领巾讲解员”的岗位,向游客们讲述着她的家乡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故事。
十八洞村,被誉为中国脱贫攻坚“地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实现了脱贫。
2021年,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回望脱贫攻坚路,湘西教育人攻坚克难,书写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壮丽诗篇。
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少年新风貌新春向阳;红孩子红领巾红心向党。”
沿着十八洞村村口蜿蜒的山路向前,灰白墙、深灰瓦、一道赭红门围成的小小院落,便是十八洞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门上挂着的这副对联。
从过去的全木结构、四面透风,到石砖外墙、木制楼板,再到如今,校园全新改造,教学楼前的花园里,山茶花开得正盛。
“现在教室里安装了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化手段能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2018年,“90后”教师蒲力涛接棒十八洞小学,在“云端”,他带领14名学生与北京、长沙、吉首及花垣县城的学生“同上一堂课”,曾经开不齐的音乐、美术等课程变得触手可及。
一所村小的变迁,折射的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跨越。
新建、改扩建城镇学校68所,维修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校舍面积58.4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农村学校D级危房和“大通铺”现象……从2015年起,湘西州实施城镇班额均衡化、农村学校标准化、城乡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四大工程”。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4.72亿元。
“有学上”是起点公平,“上好学”才是最终目的。因为经济落后,偏远地区学校留不住教师,一度是湘西州教育扶贫的难点与盲点。
为此,湘西州委、州政府专门制定政策,明确设立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增设“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按偏远程度不同,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人才津贴,全州所有边远山区教学点人才津贴均达到每人每月1200元。
与此同时,湘西州还组织开展了“千名教师下村支教活动”。全州共719名城镇教师下村支教,其中99名教师深入深度贫困村教学点支教,实现了全州102个村教学点全覆盖,3273名边远山区贫困家庭学子直接受益。
“希望能以一己之力为乡村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在十八洞小学,蒲力涛的教育梦想扎下了根。
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在湘西州古丈县新老县城接合部,总投资2.78亿元的古丈县芙蓉学校依山势而建,气势宏伟,是全县的地标性建筑。
古丈县多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过去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对于古丈县来说,开办一所可满足3390个学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绝非易事。在省政府拨款3000万元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多方筹集经费,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好了学校。
为了保证学校顺利运转,县委、县政府建立了部门对口联系制度,从校门口小摊小贩治理到校园围墙建设,再到架设人行天桥,安排公交运行线路,学校发展的困难都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古丈县芙蓉学校校长向继云将这种做法形象地比喻为“学校吹哨,部门报到”。
自力更生、大胆探索让穷县有了办大教育的气魄。当人们试图找寻湘西州脱贫攻坚决胜的“密码”时,不难发现,脱贫攻坚中的教育力量,源于制度创新。
近年来,湘西基层农技人才“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日益凸显。湘西州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党委政府出编+地方高校培养+基层定向服务”模式培养农技特岗生。特岗生面向本地定向招录,专业涉及乡村振兴急需紧缺的水利水电、畜牧养殖、园林种植、乡村旅游等,精准对接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是一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人才振兴改革成果。”湘西州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勇介绍,目前已累计招录培养特岗生675人,首届284名特岗生即将入职服务。
与此同时,为缓解当地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湘西州建立了覆盖所有学段的公费师范生培养项目。特别是针对本地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奇缺的现状,湘西州2017年启动了农村初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委托吉首大学为全州培养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农村初中教师。
从2006年起,公费师范生培养项目为全州农村高中、中职、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培养师资5725人,他们散作满天星,照亮了湘西乡村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在今年的央视“六一”晚会上,这首经典儿歌被十八洞小学的孩子们再次唱响。未经雕琢的清脆童声、天真烂漫的笑脸,一开口,就感动了在场观众。
坐在台下的蒲力涛眼眶微湿,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让他感到欣慰,“最明显的变化是孩子们胆子大了,变得更自信了”。
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厅,有一面笑脸墙,上面有返乡创业直播带货的大学生,也有经营农家乐的本地村民……34张笑脸挂满墙壁,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让老百姓腰包鼓了,干劲足了,生活有了奔头,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花垣县教体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建军说。
脱贫攻坚既是一场深刻的物质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这场“战事”中,“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湘西人斗志再次被唤醒:
这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气魄——从最初只有26名学生,到如今在校生近2000名,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龙宗清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学校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这是无私奉献、坚守教育为民的初心——当听说十八洞小学缺老师,蒲力涛放弃中心小学的工作,主动请缨到十八洞小学任教。他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母亲,自己与妻子两人默默守护十八洞小学的孩子们。
这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气概——在控辍保学路上,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湘西教育人在崇山峻岭中执着地找寻。如今,湘西全州无一名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失学、辍学。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教育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湘西人,有了新的反思。
“虽然我们在进步,但是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采访中,面对记者的提问,湘西州教体局基教科科长鲁帮明对湘西基础教育的各项数据信手拈来。
以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为支点,撬动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今年,湘西州制定乡村振兴教育优质均衡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提出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5年内分批次完成所有乡村教师全员轮训。
“湘西州的实践经验表明,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要依靠外部力量,关键是要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保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
群山环抱的古丈县芙蓉学校里,苗鼓兴趣班的学生们又开始了每周的训练,一曲苗鼓乐,仿佛敲响了乡村振兴的鼓点,在大山深处久久回荡……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