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整合资源打造“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新生态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了有特色、有亮点、开放共融的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新体系,着力推动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整合劳动实践资源
拓展劳动教育新载体
为建立多元立体、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空间,学校统筹各方资源,不断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让校园成为劳动实践育人主阵地,同时盘活家庭、社会等劳动实践资源,形成了“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新格局,从而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
(一)整合学校资源,丰盈劳动教育新风采
学校本着“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将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都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劳动实践精品服务“小基地”,如绿化园、种植示范园、生态观光园、校园服务岗等;同时,积极争取驻地社区支持,在校内设置田园主题劳动实践基地,开辟“开心农场”等。并与第三方公司共同研发“云生态”课程及与课程配套的劳动工具、材料等,构建“云生态”劳动课堂。
(二)整合家庭资源,重塑家庭劳动教育新力量
教育始于家庭。学校广泛吸纳家长担任家庭劳动实践指导师,随时指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每年有针对性地掌握一到两项生活技能,让孩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
(三)整合社会资源,引领劳动教育发展新高度
学校为学生规划固定的职业体验,涉及教育、政法、医疗卫生等行业;整合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整合东篱田园综合体、杨家埠艺术大观园等社会劳动实践基地资源,让学生了解与时俱进的劳动变化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构建融合劳动课程体系
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
(一)在学校实施规范化劳动课程
通过整合劳动必修课程,将省定劳动必修教材的内容,按照劳动实践、创新科技、设计制作等主题进行重新架构,打造特色“保洁员”课程、“绿植园丁”课程、“服务员”课程等;并利用校内自建田园基地,开发菜单式“种子”课程,让学生亲历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收获的全过程;通过将多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开发田园语文、农耕数学、魅力科学、多彩美术等学科融合课程。
(二)在家庭实施日常化劳动课程
以学生日常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为主题,设计家庭劳动课程。一是设置自理自立课程,指导学生列出个性化劳动清单,作为学生日常家庭劳动作业;二是设置家庭帮手课程,通过主题任务设计引领,指导学生对家里的事情进行劳动探究实践;三是设置熟能生巧课程,通过进行劳动技能闯关打卡,让学生在日常的家庭劳动教育中,培养家庭生活劳动技能。
(三)在社会实施多样化劳动课程
学校从3个维度分学段、分年级设置社会劳动课程。一是职业体验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社区等进行职业体验,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播下种子。二是志愿服务课程。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医院等进行志愿服务,体验社会公德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探索体验课程。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实践中心等体验现代农业技术,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活化劳动素养评价形式
凸显劳动教育新成效
学校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一)评价方式多元化
通过劳动过程观察、劳动经验分享、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方式,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验的评价,在关注学生劳动成果的同时,关注劳动教育全过程的劳动体验,全面客观记录劳动过程和结果。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采取教师、家长、同学、劳动实践单位等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采取以教师评价为主,家长、同学、劳动实践单位评价为辅的原则,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态度、观念和习惯等劳动素养,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体验劳动乐趣,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从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多角度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特别是全方位评价中的劳动素养闪光点的评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劳动的责任意识和合作能力,强化劳动育人效果。
(王松杰 李霞 张世兰 李宝珍)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