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试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从“试验者” 到“倡议者”
█聚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专题报道
编者按
教育领域已进入信息化2.0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环境与模式发生巨大变革,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今天起,本刊推出聚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教师徐丽莉在学校智能教室上课的第二年。
第一次走进智能教室时,当最新的智能电子白板和大大小小的屏幕印入眼帘,徐丽莉就激动地拍照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下收到了140余条点赞、评论。不少教师留言“高大上的教室”,已经毕业的学生打趣说,“以前要是在这样的教室上课,我一定能学好”。
这一切,还要从2018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说起。
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是该试点工作唯一的建设高校。三年时间过去,从智能教室到智能发展实验室,从最初建立的9个样板间到覆盖整个智能教室示范中心,从“试验者”到发出《人工智能助推高校教师发展——北外倡议》的“倡议者”,北外走出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实步伐。
技术先行
重建智慧教学环境
“北外在推行试点工作时确保了有规划、有场地、有人员、有项目、有经费、有保障。”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将北外推行试点工作的先决条件概括为“六有”。
北外专门成立由王定华书记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将试点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制定了北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整体规划。
学校对试点工作的高度重视打开了聚合资源的大门。专家团队、优势企业、学校各相关部门,所有的“孤岛”在统一目标的指引和部署规划下逐渐打通。
——资金如何保障?学校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使用财政部改善基本教学条件配套资金,集中力量自筹资金进行智能教室改造。同时吸引人工智能企业投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智能教室,先后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建设经费,有效支撑了试点项目软硬件建设。
——团队如何打造?领导班子抓,技术中心干,党办、校办、财务、人事、教师发展中心等精干团队通力合作,使目标计划稳步落地。
——工作如何推进?早年的经验积累功不可没。北外网络教育学院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远程教育,具有搭载网络教学环境的丰富经验,承担了试点工作中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的建设工作,参与了学校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借助已有的基础,充分保障试点工作部署快、推进实、成效好。
——资源如何利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外研在线作为既懂语言又懂技术的主体,成功研发了外语口语、写作智能教学平台以及凸显外语学科特色的智能教室与VR实训室,使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应用到课堂,引领课堂教学革命。
资金到位了,执行人有了,建立实施试点工作的窗口就打开了。“让教师感知到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是推进工作的外部条件。”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说。
观念培养
重塑教师教育理念
台子搭好了,没人唱戏可不行。徐丽莉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教师。
谈及使用智能教室的感受,徐丽莉老师打开了话匣子。她向记者展示电子白板板书的各种功能,之后将板书内容一键保存下来并生成二维码。“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通过扫二维码将板书内容直接带走。”徐丽莉说。
徐丽莉这样的“潮人”固然是推进试点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如何让更多教师走出原有教学模式的“舒适圈”,让更多一线教师会用爱用智能教学设备,才是将试点工作落实落深的要义。
教师智能发展平台和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平台应时而生。通过这一平台,教师们能够学到最新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精品慕课,包括信息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的现状与未来、在线教学设计、情感研究等。平台还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推送相关学习内容和测评练习,为教师“定制”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观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负责其中一个平台研发的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唐锦兰说。
截至2021年8月,共有603位教师登录平台并展开学习,教师学员累计学习时长5万余分钟,学习课程27门。其中学习活跃度最高的教师学员,共完成34学时的课程学习。
显然,9个样板间已经无法满足更多教师使用智能教室的需求。新学期伊始,北外又有了新变化。传统的教学楼逸夫楼搭建了大规模的智能化教学空间,建成了1间智能教学保障中心、1间分组研讨智能教室、47间增强型智能教室,打造了智能教室示范中心。
这样一来,所有在逸夫楼授课的教师都要接受、适应教室的新变化。怎么帮助教师更快适应?除了定期给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操作培训外,开学前几天,信息技术中心还专门设置了“开放日”,教师在任意时间段进入逸夫楼,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讲解智能教室的操作。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习惯,技术人员会推荐不同的操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熟悉智能教室的使用。
学习新技术、培训新操作,会成为教师的负担吗?在同为“潮人”的北外法语教师王鲲看来,高校教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分为教学、科研、行政三个部分,应用人工智能手段对教学进行改进和数据分析,能够同时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撑,也优化了行政指标表现,实际上是“抓到了问题的根”。
“技术永远不能代替教师,技术应该更好地解放教师,让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促进者、引导者,让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探索式学习、互动式研究。”孙有中说。
智慧管理
重构教学教研生态
学校内部的教学革命已然发生,北外在推进试点工作时,还在不断拓展外延。虚拟教研室就是北外向外延伸的一个载体。
以“一路同行”虚拟教研室为例,中组部第九批优秀援疆干部、北外专用英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侯俊霞是这一教研室的主要负责人。
在援疆时期,侯俊霞就十分关注西部地区外语教师的发展,每月一次的线下工作坊的交流成为西部地区教师共同教研的主要渠道。回到北外之后,虚拟教研室的搭建让这一切延续了下来。
“云教研不仅能让我们和西部地区的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开展课程建设,提升科研能力,更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了情感的连接。”侯俊霞说。
由此,借助同步课堂、虚拟教研室等方式,北外大力支持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大理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等西部高校和海外孔子学院教师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进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慧场景之后,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管理、评价和全程指导,学校也可以借助数据对教师进行管理。
北外信息技术中心信息系统部主任连淑娟主要负责各项数据的抓取、存储、清洗及分析工作。她介绍,目前北外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方面是教师管理大数据,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大数据。教师管理大数据通过采集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探索建立教师数字画像,为优化学校治理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各个维度的数据已经打通,下一步我们将协同各个部门建立科学模型,对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智能教室示范中心投入使用后,教师教学大数据能够从多维度、多方向抓取大量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从学校、学院、班级等多个层面汇总分析。院校管理者可设定分析参数,构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分析模型,平台可根据模型给出合理科学的预测和建议,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行为干预。
“语言学习的特点体现在对互动的需求,所以即时的记录和反馈十分必要。”谈及对未来教学手段的设想,王鲲希望能够打通不同课程的数据,全方位地了解每个学生在各个维度的能力。
“论技术,北外并不是全国高校最顶尖的,因此我们的试点经验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代表性及可推广性。”王定华说。
三年之约,北外交出了答卷。王定华表示,下一阶段,北外将以打造“可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校园为目标,将无线通信技术、情境感知技术、海量数据挖掘与分析、智能交互技术等新兴技术有机联合,打造三维立体模型下的智能教学楼,建设教学保障中心,将全楼物联网应用与每间教室设备及数据互联互通、系统平台与教学资源互通互享,实现校园教学与管理的数字孪生。继续推进“全球语言文化VR实验室”和系列虚拟教研室建设,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探索智能化助推外语类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