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引领我探索变革之路
在茫茫的大海上踯躅前行的船只,如果有一盏航标灯在前方隐约地点亮,人们就会看到希望;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辛勤探索的教师,如果有一盏灯帮助自己照亮前行的道路,践行起来就会更加踏实……佐藤学以及他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就是指引我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探索实践的一盏灯。
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变革
初次拜读《静悄悄的革命》,是在2003年。当时上海市正在推进“二期课改”,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教师理解课改的精神、践行新课改的理念,市里举办了一系列的骨干研修班。我有幸参加的是顾泠沅教授领衔的上海市“行动教育”高级研修班,在为期一年的学习期间,顾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理解“行动教育”的特质,并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读书学习资料,《静悄悄的革命》就是其中的一本。
每一次的课程教学改革,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革命。对教师来说,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让其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教育信念,要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说,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才使得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这本书有着非常鲜明的教育变革的现场感和画面感,那些亲历过课程教学改革过程的教师,都能够从书中读出自己。我也不例外,到现在还能回想起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激动,佐藤学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反思。
我曾用红笔蓝笔等不同颜色的水笔将书中精彩的语句进行勾画,还旁注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并向不少的朋友、同事推荐此书。我的一位朋友将我涂写得有点儿混乱的那本书要了去,我就又买了第二、第三本……每购买一次,我都会完整地将它重读一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我在做校长期间,也为教师们集体购买此书,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能够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几年
《静悄悄的革命》是佐藤学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的基础上,将教育改革实施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提炼而写就的。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佐藤学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这本书并不厚重,很不起眼,但你一旦开始阅读,就会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有种一口气要把它读完的冲动。很多教师在没有读到此书之前,对上述说法大都不以为然,而阅读之后多数都有相同的感受。
佐藤学通过指导学校改变面貌的大量事例告诉我们,改变一所学校,要从学校内部的变革开始,大体需要三年的时间。
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相互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佐藤学认为,学校改革的最大障碍来自墙壁的阻隔和学科的阻隔。所谓墙壁的阻隔,就是一个个封闭的教室,把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隔绝开了;学科之间的老死不相往来,也与当今追求合作的、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学习环境格格不入。
第二年,在学校机构和组织的简化上做文章。减少管理的层级,推进扁平化的治理策略,将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将教师作为教育专家的工作放在学校的中心位置,其他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第三年,举办专题的展示活动。这样的展示活动不需要事先精雕细琢,关键是要让观看者看到平时的日常授课情况,感受到自己在向什么进行挑战,教室里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又是如何克服的,等等。要让观看者明白,他们是来看学生如何学习的,不是来看教师如何表演的。
2005年,我担任一所区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后,按照佐藤学所提供的改革路径做了一番真刀实枪的改革试验。我在全校推行相互听课机制,鼓励教师打开教室大门,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互相听课。我率先带头,走进每一间教室,听了学校所有教师的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导处制定的教师听课评价表涉及三级指标几十个评价点,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在实际听课过程中实用性不高。一方面是评价的指标太多,教师们难以兼顾听课和评价两项任务,另一方面评价的指标不具有适切性,到了具体的课堂上难以一一对应。我为此建议各教研组依据本组教师的实际、本学期改革探索的要点等,确立教研组自己的评价指标,指标要简单明了,一般不超过五个,聚焦于本学期教学改革的核心即可。
与此同时,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全校教师安装了电子白板,增强教学内容呈现的即时性、互动性。新课程以及电子白板两项改革的引进,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充分发挥此前听课评课机制的作用,并通过区级、市级的教学展示活动等,连续为教师们创设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实践证明,佐藤学的这套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们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实现了学校面貌的根本性变革,我为此写的文章《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也第一次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在一所学校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是否可以在一个区域加以推广?2008年,我调任到教育局工作后,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我又一次学习《静悄悄的革命》,逐渐明晰了改变一个区域层面教学面貌的路径和策略。将目光聚焦在初中教育质量的提升上,并和中教科、教研室、科研室的团队们一道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举措,逐渐形成了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校际集体备课和范式教案研究、听课指导项目、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深化推进、以试卷讲评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作业有效性的研究、学业质量监测的研究、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教学改进的保障措施等十大推进项目。其中核心的项目是听课指导项目,我们在区级层面组织专家组,深入到一所学校连续听两周的课,目的就是要能听到教师常态的课,发现具有教学特长的教师将其充实到专家队伍中来,找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听完课之后,专家组会为每一个学科组的教师写一份专题的诊断报告,提交给学校,请学校继续关注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实际。一段时间之后,专家组会再次回到这所学校,针对上次诊断报告中的意见回头看,帮助教师切切实实地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其他项目配合着这一主项目同步跟进。就这样用了三年时间,虹口区初中课堂教学的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全体初中教师的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关系第一知识第二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是在交往中进行的自主的、合作的活动。“交往”有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填鸭式的“单向交往”常被人批判;师生你问我答,在“热烈”的氛围中实施学习的“双向交往”常有流于形式的可能;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偶尔也会在课堂上出现;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总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不同的“异向交往”的话语,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
有关学习的上述理解,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从各种感官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大约有98%被屏蔽掉,以保证自己不会用脑过度,只有大约2%的信息引发了学习的动机,导致了学习的产生。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和同学之间有着和谐的生生关系,如果班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之后充满安全感,他就会喜欢这间教室、喜欢他的老师和同学,他就会用心去捕捉教室里产生的各种信息,配合大家把学习活动有序地推进下去。反之,学生就会将自己“装在套子里”,想方设法与教室的环境隔绝。让交往更有效地发生、让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关键是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为此,我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绿色生态教育的区域教育发展理念,并在区级层面上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和探索。我提醒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到“关系第一,知识第二;联系第一,记忆第二;探究第一,讲授第二”,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变革的中心任务,持之以恒地践行下去。很多教师在此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也找到了课堂教学转型的动力源。
佐藤学有不少著作都很值得一读,比如《教育方法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等。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将教师们正在亲历的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上而下的改革理念设计必须与自下而上的课堂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课堂是改革的主战场,教师是改革的主力军,当教师能深刻理解改革的理念,并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时,就是改革的宏大愿景落地之时。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常生龙)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