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流轮岗要明方向抓重点
不久前,北京市将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消息发布,引发社会关注。作为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交流轮岗已在各地探索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此次北京市的改革做法覆盖面更广、涉及教师更多,并力求常态化、制度化,更具探索价值和示范效应。
结合近年来各地实践看,确保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精准务实,防止为交流而交流、为轮岗而轮岗,要进一步明确方向抓住重点,尤其是要把牢立足点,把住关键点,把好支撑点。
一是要把牢“促进优质均衡”这一立足点。立足点不同,具体做法就会有所差别。把牢教师交流轮岗的立足点,应当基于以下两个视角:一是公平视角,通过教师交流轮岗,均衡学校师资,实现校际均衡;二是质量视角,通过教师交流轮岗,带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现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在笔者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在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今天,义务教育显然不能停留于低水平均衡,有质量的公平才是根本的追求目标,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实现公平与质量的统一。
从当前现实看,各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已经实现,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普通校和优势校的办学差距依然客观存在,其中师资差距是一个突出表现,亟须加以解决。当然,缩小师资差距的关键是要着力提升普通校的师资水平,而不是以拉低优势校的师资水平来简单换取师资均衡。
推动教师交流轮岗的立足点,就是要紧紧围绕公平与质量两大主题,聚焦“促进优质均衡”这一目标,通过教师交流轮岗,带动所有学校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从这一立足点出发,我们必须重点抓好普通校师资水平提升这一核心任务,同时最大限度确保优势校的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师资水平的相对稳定,做到填谷而不削峰。
二是要把住“骨干教师”这一关键点。校际师资差距与“骨干教师”数量密不可分,推动教师交流轮岗,不断提升普通校师资水平,必须持续增加学校“骨干教师”比例。
优势校在谋划教师交流轮岗时,要重点保证一定比例“骨干教师”向普通校流动,同时兼顾以“骨干教师”为龙头的团队流动,以利于更好发挥骨干及团队的带动作用,之前各地的教师交流轮岗恰恰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至于优势校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的数量多少为宜,时间多长合适,则需要合理平衡,把握好“度”,前提是能够保障优势校教育教学水平相对稳定。既要保证一定数量“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又要保持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稳定,这是教师交流轮岗对优势校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现实挑战。
普通校在谋划教师交流轮岗时,要积极为流入的“骨干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施展教育教学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在交流轮岗实践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骨干教师”带好一个班级、教好一门课程,更要注重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师徒相传、共同教研、建立工作室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发挥好骨干教师“酵母”作用,进而带动普通校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是要把好“激励保障”这一支撑点。少数教师交流轮岗所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解决的方式;而大比例的教师交流轮岗,则需做好相应的激励保障工作。
由于交流轮岗给教师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自身需要逐步适应这种变化,但从管理层面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就不同交流轮岗方式而言,在学区范围内的教师交流轮岗,空间距离变化不大,生活层面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是新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而在区县范围内的教师交流轮岗,除了新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还会涉及交通、子女上学等一系列生活层面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
对于教师而言,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他们的最大关切。尽力为交流轮岗教师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和荣誉认定等方面提供激励保障,有利于更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取得实效。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