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让家长“持证上岗” 建立从爱出发的家校协同发展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9-27  阅读:次   |
42.9K

  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创办于2003年,坐落在深圳市中心区。办学十余载,学校秉持教育初心,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国际视野的学生为目标,以帮助每个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为己任,以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强烈表达着“培养学贯古今,融通中外,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现代君子”的教育追求。学校一直重视家校共育工作,积极研究探索并努力付诸实践,建立从爱出发、立德树人、科学施教、家校合力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家庭教育缺失,孩子问题丛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我们发现,有不少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正确方法,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的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更缺乏自身的情绪管理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亲子关系紧张导致的“问题学生”屡见不鲜。我们非常心疼这些孩子的处境,担忧他们的未来,同时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来教育家长。

  以五年级的小羽为例,这是一个让各学科老师都头疼的孩子,他聪明伶俐,但是喜欢恶作剧、喜欢与家人和老师对着干。一个周末,班主任突然接到小羽妈妈的电话,说孩子和妈妈发生冲突后不见了。班主任很着急,把情况上报了学校,学校委托住校老师在校园里寻找了一遍,没有找到孩子。正当大家焦急万分时,妈妈来电说,孩子躲在家里的衣柜里了。像小羽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例,大部分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决定建立家庭教育学习指导体系,让家长经过培训“持证上岗”。2019年6月,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副校长和德育主任牵头推进和统筹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引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及优秀家庭教育专业师资,健全家校社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培训大纲、实施计划等,建立家庭教育相关数据(涵盖测评),搭建家庭教育线上平台和制定线上培训AI智能学习测评标准,组织优秀专家录制线上平台课程,探索家校共育多样模式。

  搭建课程体系,家长“持证上岗”

  2019年8月,学校开始试行学生家长“持证上岗”制度,在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入学时,向接受过培训的家长颁发“家庭教育培训结业证”。

  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根据家校共育的实际情况,学校以经典教育理论为依托,以目标明确、科学严谨、行之有效、循序渐进为原则,确立了课程体系化、渠道多样化、考核制度化的家庭教育发展思路,搭建学校统筹与社会资源运作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包含家庭教育课前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测评、家庭教育视频培训课程及课后测评三大板块。

  对家长的认知评估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团队的测评模型,从各个维度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家长相应欠缺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课程,以测定学,以考促学,以学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形成一个家庭教育学习和能力知识体系的闭环应用。

  针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家长,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系统课程培训,测评成绩达到合格标准,就颁发“家庭教育培训结业证”,让家长持证上岗,用科学的理念和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进入小学、中学教育阶段。

  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家校共育平台,家长和学生有了共同成长的机会,精心策划的课程也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欢迎。2019年至今,所有入学一年级和七年级的新生家长,均通过了家庭教育课程培训,家长考核成绩达标率100%。

  获得积极反馈,亲子之爱流动

  来自家长的积极反馈,让我们更加坚信培训家长、让他们“持证上岗”的重要性。一位李姓家长在培训后直言:“这样的课程太过瘾了,不限地点、时间,能够让我们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前孩子不爱和我们交流、对我们说的话非常排斥,现在我运用学到的方法与孩子沟通,效果好多了。”

  家长课程上线后,学校给小羽妈妈发送了邀请,小羽妈妈非常乐意参加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小羽妈妈终于意识到,小羽现在的表现,家庭和父母有很大责任。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小羽妈妈边学边做边悟,小羽在学校里的情绪也慢慢变得平和,有时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小羽妈妈说:“之前的确不会管教孩子,不听话就打骂。自从学习了家庭教育课程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和态度,孩子现在和我们的关系好多了,家里又开始有了欢声笑语。”

  成功的家校共育经验为学校日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园家庭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希望,优势的课程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能惠及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能有效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能力,也能帮助形成家校合力相互促进的良好教育生态,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万象贵 陈巧红 )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