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华 “会发光”的藏族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9-29  阅读:次   |
42.9K

  从甘南大草原到金城兰州,从坎坷求学的藏族少年到卓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从选择发光材料这一新兴领域到组建起走在国际前沿的研究团队……这是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王育华教授的人生。

  从一个草原牧民家的孩子、一个曾经因贫辍学的小学生,成长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留学的藏族工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0多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勇往直前

  求学路上逐梦

  王育华出生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舍盖仓村的一个普通藏族家庭里。由于家里有6个孩子,在他儿时的记忆里,父母总是为全家人的生计惆怅。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里更是拿不出多余的钱供他读书,许多次他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起长大的伙伴背着书包去上学。

  父母不忍心看着他无缘读书,便东拼西凑,咬着牙把他送进了学校,让他成了家中唯一上学的孩子。然而两年后,家境的拮据又使他被迫辍学。学校老师不愿放弃这个刻苦勤奋的学生,多次上门劝说,在亲戚、老师的帮助下,辍学半年的他,再次重返校园。

  在王育华的求学记忆里,初二是他求学之路的一个转折。那一年,政府开始对上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补助,每个学生每月发15公斤粮票、0.5公斤油票。从那时起,他上学便不再给家里增添负担。

  1981年,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高中,成为甘南合作一中首届民族班的学生。政府不仅给每个学生提供食宿,每个月还发15元补助,彻底解除了他继续求学的后顾之忧。1984年,他又以全班最好的高考成绩被陕西师范大学民族预科部录取。一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转入化学系。1988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取了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硕士研究生。

  敢想敢做

  立志科研报国

  1997年,国家要公派学生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材料化学方向博士。得知这一消息,已工作5年的王育华做出了一个勇敢的抉择——离职深造。“当时如果一直从事行政工作,也会有不错的发展。”但早年艰辛的求学经历、学生阶段所积累的扎实知识、导师的谆谆教诲,在他心里孕育出科研报国的梦想。他决定远赴日本,师从国际著名材料化学家远藤忠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稀土资源占世界的85%,但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显示、照明领域都需要用到稀土材料,如能大力发展,将有助于改变国内稀土利用现状。”所以读博期间,王育华主动承担了当时国际上刚起步的壁挂彩电(PDP)和无汞荧光灯用发光材料这项研究。

  2001年学成后,王育华婉拒当地高校、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到了兰州大学。当时,王育华只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校长特批的1万元科研启动费,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丝毫没有气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搭建平台,组建科研团队。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王育华负责的功能与环境材料课题组如今已发展为由18位教师、多位博士后和6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拥有600多平方米的新材料实验室。他和课题组师生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863”计划等科研任务30余项。王育华还主持建设了兰州大学光转换材料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11计划”光功能与光转换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培育)等。2017年,团队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为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王育华带领团队同国内外公司、研究机构合作,研发真空紫外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纳米发光材料等无机发光材料,并培训相关技术人员。2018年,王育华获得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传承接续

  育人初心不改

  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老师的多方帮助,还是科研路上几位导师的精心培养,王育华都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肩上所担负的立德树人职责。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王育华为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新的主干基础课“固体化学”。缺乏教材,他便组织材料系教师共同编写了《固体化学》。2006年,该书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

  王育华注重通过科学研究让学生更好地成长。2020年,他指导的学生科研团队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由他培养的研究生近年来连续获得甘肃省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奖,不少人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带头人。

  他在担任甘肃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期间,带头深入到民族地区、贫困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校,举办科普和成才、励志方面的讲座,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切身感受,在各种场合现身说法,引导藏族青少年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同时也要加倍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如今的王育华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仍然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指导学生在发光材料上做更精细化的研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让更多年轻人同他一样在逐梦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作者张克非系兰州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