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在潜移默化中进校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传统文化教育,其最终目的也指向人生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学会尊重,如何具有责任感,从而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者取向一致,殊途同归。在新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如何挖掘并利用好传统文化的潜在育人价值,让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在学生生命中扎根与灵魂深处“安家”,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营建中融合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的DNA,是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校园文化烙上传统文化的符号,注入传统文化的基因,让师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另一方面,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像古文诗词、古典音乐、古代服饰、戏剧脸谱,还有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习俗等等,只有充分整理、系统梳理,将其固化为课程,学校才有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规范的文本,也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孩子。
与此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书本教育,也是实践教育。孩子的成长在活动之中,活动也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应该选择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展示,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目的。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应该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这不仅摧残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学校可以因校制宜开设经典诵读、书法、剪纸、国学等特色社团,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从业者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技艺表演和专业讲解,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拜访当地民间艺人,拓展综合实践渠道,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除此之外,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素养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为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学习,坚持阅读经典,不断修炼,努力让自己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底蕴。
作为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不能仅将任务只交给语文教师,而要坚持依托各个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科中所深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不能只重视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人文价值与道理因子;不能良莠不辨、优劣不分,也不能以简单地贴标签或者以现成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应该提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辨识能力和甄别功能。
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我们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教化与育人、立德与树人特征,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感动,让学生感觉到的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愉悦,一种身心的放松。
总之,能否交好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答卷,这考量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担当!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汤勇)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