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催生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
“双减”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意在通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最终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系统治理教育生态,推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快速推动的“双减”工作让家长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作业负担和家庭支出的负担均可以下降,孩子轻松了,家长跟风盲动的焦虑少了;忧的是考试压力还在,学习过程轻松了,最终考试的结果能轻松吗?隐忧还在。
目前的教育生态问题,集中表现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缺位”和“错位”,家校社各方都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长处,却常用己方之短弥补他方之长,如学校为了弥补学生家庭生活体验的不足,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创新活动,挤压了课程,劳碌了教师;家庭却在弥补学校学业指导的不足,盲目参加校外辅导劳心劳力,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不专业带来焦虑甚至焦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社区,又因为教育功能发育不足,无法支持家庭和学校,导致学校要开展延时服务,增加了教师的非教育负担。
因此,“双减”只是显性的结果,政策的内在逻辑应该是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家庭的非理性焦虑,达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各归其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责,同时彼此理解、支持与配合,从而促进家庭培养孩子的目标与国家培养人才目标的平衡,以及儿童当下成长需要与未来持久发展需要的平衡。
增强学校学业指导个性化减轻学生重复性作业负担
孩子的成长不是不需要负担,合理的负担会促进孩子成长,发掘孩子的潜能,但是过重的负担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孩子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各科教师互不通气,导致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形成叠加,绝对负担加重;二是不顾学生个体差异,“大一统”的作业设计与布置,导致部分学生相对负担加重。
无论是绝对负担还是相对负担的加重,都反映了学校在学生作业问题上的个性化设计和指导的不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基础客观存在差异,对以集体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而言,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就来自“集体教育”与“个体差异”这对矛盾,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现有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此提升学校学业指导的个性化水平。要想提升学校学业指导的个性化水平,就需要解放教师的时间,加强作业环节的教科研投入,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要解放教师的时间。提高集体教育的个性化指导水平,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时间,要把教师从各种繁琐的非必要教育事务中解放出来,如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能力,让没时间接孩子的家长能够安心让孩子进入社区教育中心做作业,做游戏,避免过多牵扯教师的时间。
要加强作业环节的教科研。目前学校的教科研主要集中在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上,忽视了教学工作其他环节的教科研,如作业研究和学生学习特点研究等。课堂教学固然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环节,但只靠课堂教学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预习、练习、复习、考试检测、分析反馈等各教学环节,都应该加以系统的研究。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具体表现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的专业沟通,让家长明白,并非作业越难越多对孩子的成绩提高越有帮助,适合每个孩子的作业才是最好的作业。同时,通过与家长沟通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引导家长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孩子的学业状况,理解、接受并配合教师所布置的适合孩子能力的分层作业,避免家长因为焦虑而非理性增强孩子的作业负担。
增强家长对适合教育的理解,减轻盲目的校外辅导负担
学校给学生减负,家长给孩子增负,这是以往减负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现象。对家长而言,学业成绩是孩子未来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基本保证,正如他们所言:高考不减负,谁敢给孩子减负?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朴素观念不应该被简单地批判和指责,诚恳的同情加上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帮助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有的家长认为没在学校得到的,只能靠自己。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除了得到教师的结果反馈和敦促外,很多时候得不到准确、科学和持续的指导。无助的家长第一反应就是把孩子送到辅导机构补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孩子,而事实上确实不少孩子提升了成绩,这更强化了家长送孩子去辅导班的意愿。要想把孩子从辅导机构拉回学校,学校个性化指导的有效性就成为关键。
有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潜能,只能试一试。全民学奥数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奥数成绩可以让孩子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是多年来家长非理性送孩子去辅导班的缩影。乍看起来,这是考试选拔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不均衡的问题,实质上却是家长不清楚自己孩子的潜能和特点导致的,让原本指向少数具有数学潜质孩子的奥数,变成了所有家长都让孩子试一试的“必选项”。如果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潜能,就只能让孩子走别人家孩子的特色成长之路,把别人家孩子所获得的资源看成优质资源,用自己孩子的劣势学其他孩子的优势,负担怎能不重?家长要和学校教师多交流沟通,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潜能,发扬孩子的优势,探寻到属于自己孩子的成长成才之路。
还有部分家长工作时间长且不灵活,没有办法按时接送孩子,只能委托辅导机构接送、看管、辅导作业。“双减”政策有效帮助这一类家长解决了实际困难,孩子在学校就能得到看护和作业帮助,但是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挤压了教师备课、教科研和进修的时间。
增强社区的教育功能,丰富身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教育问题从来不只来自教育领域,很多问题都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如孩子没人看管,只能送到辅导机构,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学校延时托管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质量和个性化辅导学生的时间。教育改革不能只在学校做文章,否则政策的操作空间会越来越小且左右为难,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无助感。
作为具有高度组织化的教育机构,学校执行效率高,动员能力强,但是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协调的短板,如果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会把孩子全面发展的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期待都推向学校,最终可能任何一项都做不好。要避免过多的内容“进校园”“进课程”,要提升社区教育的支持性和拓展性教育功能,建构社区与学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动员社区教育潜能,支持学校和家庭。社区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如“五老人员”,各类志愿者组织,完全能够胜任对确有困难家庭孩子的托管与作业辅导。南京市江宁区妇联就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在小商品市场为经营户的孩子举办政府购买的公益教育托管,既不增加学校教师负担,又让忙碌的家长安心;并根据家庭教育生活化的特点,推动建设覆盖“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的社区家庭教育的支持行动,使社区协同教育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双减”目标不能只靠家庭和学校任何一方的努力实现,教育现象的背后是家校社各方环环相扣的理念、方法与机制的复杂系统,家校社协调发力,“双减”才能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殷飞,本文系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南京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YB15]阶段性研究成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