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大屏重构智慧教学空间
“之前老师上课给学生小组计分,手忙脚乱,经常打乱课堂教学,现在一个‘智能黑板’,轻松搞定了问题。”前不久,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第十五中学初二年级的英语课堂上,看到讲台的“智能黑板”上,不停跳动的数据,随时记录和展示着班级内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得分情况,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平板电脑、5G网络、机器人等纷纷进入课堂,教育教学设备和工具迎来新一轮的迭代升级。互动大屏可以直接将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与学生随堂反馈互动连接起来,但智慧教育不仅是停留在智能设备的使用上,教师更需要用好智能设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智慧教育大屏”该如何定位?又将如何助力学校重构新一代智慧教学空间?
资源互通衔接
提升教研教学效率
在宁夏银川第十五中学,教师上课前一天,通过省级教育云平台,轻松选取合适的备课素材,制作课件PPT;上课时,无需U盘、硬盘,只需要在教室安装的“智能黑板”上操作,即可将前一晚的备课内容找到并打开;上课时,教师流畅地在互动大屏上无卡顿写着板书,所见即所得,无需板擦,手指轻轻带过,即可迅速擦掉板书。
银川十五中的教师们坦言,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逐渐回归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更有趣的知识”“如何高效的备课、授课”等成为了他们面临的挑战。
对于如今日常教学中常使用的信息化设备,智慧教育大屏作为代替传统课堂中“粉笔+黑板+投影”的教室基础设备,已经是教师在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
“大屏是课堂教学互动中最重要的信息媒介之一,它不只是硬件,还要作为‘平台+应用+终端’课堂教学形式的核心要素出现。”北京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曾海军说。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
曾海军解读称,“平台+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
“在手机上,看到适合教学用的视频,我不用再绞尽脑汁想怎么把资源下载下来,现在只需要开启智慧教育大屏的无线同屏功能,就可以极速分享知识和见闻,非常方便。”银川十五中教师赵梦颖告诉记者。
目前,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及各地各级教育资源平台都在不断完善升级中,智慧教育大屏与各地各级教育资源平台互通是必然发展趋势。
“大屏与平台的互通、衔接,直接把学校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信息管理中心技术科科长张建勇介绍,宁夏石嘴山市三中在智慧教育大屏软件研发上发力,迭代升级,不仅支持全市广泛的优质备课授课资源互通,还实现了一人备课、多人共享。全校教师备课重复性工作量减少40%以上,课堂效率提高20%以上,学生学业水平较2017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
多场景联动
重塑课堂体验
通过触控,智慧教育大屏就能实现传统教学黑板和智能电子黑板之间的迅速切换,同一块面积既可以像普通黑板一样,用笔正常书写,也可以像超大平板一样,用手触控播放PPT、图片、动画等,可一键实现截屏、录屏、冻屏等功能。就是这样的“智能黑板”,正在为每一堂课的生动演绎保驾护航。
在北京市东城区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专业教室里,学生使用艺用解剖系统在大屏上观察人体骨骼、肌肉的三维图像;使用VR技术,学生可以“置身”于虚拟美术馆,近距离研习画作;通过动作捕捉系统,学生可以赋予动漫模型连续动作……
学校校长王泽旭说:“传统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和素养,细致的观察、真实的感受一直是美术教育的卡点,现在,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40分钟全程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智能黑板”首先满足了教师“多媒体交互式教学”与“板书”共存的需求。其次,随着5G技术的不断普及,智慧教育大屏将不断提高构建教学应用场景的适切性,支持学生与构建的虚拟或者虚实融合的场景进行实时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过去5年,我国教师开始采用交互白板和智慧白板,今后,在大屏使用的基础上,5G技术将在优化智慧学习环境上带来快速发展。5G+VR、5G+全息投影、5G+4K远程直播等,完全可以打造沉浸式智慧课堂、交互式在线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曾海军说。
“教育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积极的体验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表示,智慧课堂教学中,技术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课堂互动工具,需要营造积极的深度学习情感体验。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交织一起,获得愉快的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最高层次。
激发深度学习
重构教学模式
当技术进入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丰富、沉浸式体验课堂的打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会发生深刻变化。
上海市闵行区在全区垂直服务的教育云平台的支持下,从平台与工具、教师与学生、场景与环境三个维度开展大规模因材施教。
“过去我们上课主要是教师讲授,备课组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现在信息化技术融入后,教师可以轻松实现课前分析、课中引导、课后跟踪的差异化教学。”在一节《元素周期律》复习课上,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教师李芬培通过AI赋能的课堂测试功能,将题目实时发送给每名学生,“智能黑板”随时展示学生作答的最新统计情况。
客观、全面的课堂数据分析,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更打破了“成绩为本”的传统,注重过程性、经常性,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大屏作为教室终端,与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互联,比如我们研发的智慧学伴系统,可提供丰富的学情分析数据,持续记录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展开反思活动。但技术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支持。”余胜泉建议,在“智能黑板”成为课堂教学必备工具的现实情况下,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块大屏,激发高水平行为和认知投入的深度学习过程。例如,减少事实原理类知识的单调呈现,增加问题解决类知识的情景再现设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提升。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