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精神“埋”进儿童心里
劳动精神作为人对劳动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的总括,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轴心和导向的作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应追本溯源,扎根于儿童,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种子深埋于儿童心中。
儿童成长深受环境的影响,当前教育环境中“重智轻劳”的倾向明显。劳动教育被矮化、弱化甚至淡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直接导致在劳动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急功近利、浮于表面、保障不力等问题突显。儿童劳动精神的缺失,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儿童未来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受损。因此,儿童劳动精神的培育迫在眉睫。当前应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对儿童劳动精神的培育。
在社会大环境中启迪儿童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每个人的幸福成长都是靠辛勤劳动获得的。劳动精神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底色,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汲取精神营养,补足精神之钙。“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也应成为每个儿童的座右铭。儿童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知识和荣誉,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基于此,全社会应营造尊崇劳动、勤勉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儿童从小在“劳动至上”的社会大熔炉中淬炼,这样劳动精神才会不自觉地浸入儿童的血液。对儿童而言,家园互动、社园联动无疑是他们接受劳动精神洗礼的重要途径。通过家园社一体化推进,形成弘扬劳动精神的社会大环境,让儿童置身于劳动教育的生态系统中,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生活教育中孕育儿童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应聚焦于生活力的培养。生活力涵盖了人类生存发展中所必需的一些技能,包括生存力、学习力、社交力等。以生活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就要使儿童通过生活和教育活动,获得一些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习惯。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的生活情境出发,启发儿童积极主动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儿童的劳动技能得到提升,劳动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只有基于儿童的生活,劳动教育才能真正活起来,劳动精神也才能自然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劳动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儿童通过持续、动态的“真劳动”,去体验劳有所获的幸福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劳动课程中承载儿童的劳动精神。劳动课程是培育儿童劳动精神的有力支撑。将劳动精神融入劳动课程,是劳动课程魂之所系。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应成为劳动课程的精神主线,通过各学种劳动要素的横向连接以及各年龄段劳动教育的纵向连接,建立多元、科学、合理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可让儿童劳动精神的培育有章可循。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德”字贯穿于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全过程。要以德润人心,在儿童的内心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培养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鉴于此,新时代劳动课程建设,要充分调动儿童感官的联动,达到手脑一致、身心合一的境界。这就需要将具身体验作为儿童习得劳动精神的重要路径,以唤醒儿童的内部经验,实现新旧经验的联结和转化。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滋养儿童的劳动精神。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那么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寻根、筑基、铸魂的过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在儿童劳动精神的培育中,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炼家风家训、诗词歌赋中积极的劳动思想,为儿童所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今天的劳动教育不能完全照搬,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入时代内涵,凝结成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作者王玉廷系山东管理学院)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