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全方位的儿童视角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0-23  阅读:次   |
42.9K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城市建设要以儿童为中心。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过去城市在规划、决策、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缺少儿童视角,致使很多设施、政策和服务对儿童不够友好,甚至导致儿童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比如,一些公共场所缺少儿童厕位,导致家长尴尬,甚至对儿童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再如,父母和监护人工作繁忙,使儿童得不到应有的陪伴和照料。

  联合国早在1996年就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使城市回归到儿童优先的定位,既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同国际接轨。《意见》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32条具体意见,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明确了努力方向。

  儿童所看到的城市是一个立体的整体,各个维度都需要以儿童的视角和立场来加以全方位的审视和优化。从儿童视角“1米高度看城市”,城市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改造,才能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各个方面,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组织统筹协调。《意见》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儿童工作“一盘棋”理念,使全社会形成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合力。

  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方面,要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和联动性,使相关政策能够及时更新并全面推行。比如,由于营养提高等原因,儿童的身体发育越来越快,过去按照身高来确定的公共交通、旅游景区、公共场所等的免票或半价政策,都需要随之予以调整。各个城市和单位不能标准不一,导致儿童及家长无所适从,难以享受应有的优惠。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虽然涉及很多部门,但是需要全盘统筹和高位协调。每个部门不能将儿童友好城市人为切割开来,使建设本身失去了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各个部门的政策看似出发点很好,但是却难以有效衔接。换句话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在城市治理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贯彻儿童优先的理念,使儿童走到哪里和做什么都能真实感受到优先照顾的良好体验。政府部门在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要有担当精神和主动作为,真正想到前面和做到实处,使儿童的安全和健康得到全面呵护。

  儿童如何参与城市规划,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偏好和需求,使他们的观点能够融入到城市规划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年人和家长们往往认为自己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并代表他们作出一系列的决策。但是,儿童实际上是否需要和喜欢这些成年人安排的活动,有待考量。如何让儿童的回归儿童,让儿童成为决策的主角,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人,是特别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很多时候,成年人很难摆脱既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并认为童言童语不值一提。但是,儿童往往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对城市规划和治理提出更加令人耳目一新和眼前一亮的金点子。考虑到儿童对游戏的喜爱,可以将一些公共政策进行“游戏化”的设计,使儿童更有参与意愿。这样一来,或可在推动公共政策执行的同时,使儿童可以贡献更多的创意,让城市更加对儿童友好。

  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方面,要抓住当前儿童在安全、健康、学习、成长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对这些关键事件的破解,来带动全盘工作的推进。儿童的安全是儿童友好城市的底线,为此要通过设施改造和政策改革,让儿童可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安全出行。比如,切实执行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政策,加强摩托车和电单车的安全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儿童交通事故伤亡。

  儿童的快乐同学业压力和学习负担关系密切,今年以来推行的“双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儿童的课程压力,使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父母如果没有时间陪伴,那么儿童很难全面快乐地成长。如何加强劳动权益保障,确保父母在法定节假日应休尽休,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儿童,就成为各地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然,儿童友好不意味着其他年龄段的市民受到排斥,而是有可能求得平衡和融合。对儿童友好的场所、设施、政策和服务,对其他年龄段的市民也应该是可亲可近的。比如,建设更多城市公园,让儿童可以亲近自然,也会为成年人带来身心放松的公共场所。

  《意见》指出要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加强儿童友好街区建设。适儿化改造可以和适老化改造齐抓共管,让老年人和儿童可以在同一个公共空间相处和交流,既有利于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也有助于儿童得到照料和陪伴。一些城市将养老院和幼儿园相邻而建,就达到了二者兼得的目的。

  (作者马亮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