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年轻学校如何念好“成长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0-28  阅读:次   |
42.9K

  地处远郊吸引力弱、新手教师为主教学经验少、家校协作基础差 一所年轻学校如何念好“成长经”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坐落在距离北京市中心40多公里的西南五环外,那里地处房山长阳地区,属于北京远郊区。

  三年前,前来就任校长的阮守华第一次来到学校时,校园内到处还堆积着建筑垃圾。作为一所仓促开门办学的学校,当时全校只有一栋教学楼刚刚装修完工。

  一边装修一边招生招聘,学校第一年在岗教师只有39名,学生463人。这所学校能办好吗,怎么办好?当时,不仅周围居民犯嘀咕,刚从别的学校调任过来的老师心里也没底。

  三年过去了,虽然学校发展时间尚短,势头却强劲。学校获得20多项集体奖项,教师和学生分别获得300多次、1000多次市区级荣誉,多位青年教师在区级和市级基本功大赛、说课大赛、主题班会等比赛中斩获头奖。学校在区教育教学评测中名次不断攀升。

  扭住教师发展这个“牛鼻子”,这所年轻的学校实现了一次弯道超车。

  吸引人——

  如何引来高学历师资

  2018年,从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李艳玲通过公开招聘成为了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报到那天,车行一路,眼瞅着窗外的风景从林密的高楼变成稻田、村庄和稀疏的住宅区,李艳玲有些疑惑,这,还是北京吗?

  “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学校。”地处北京远郊,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强。即便如此,阮守华决定还要提高新进教师招聘门槛。学校小学部主任张海莹回忆,对此不少老师都心存怀疑。

  如今,学校教师总数中,具有硕博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到了63%。

  面对竞争激烈的招人大战,学校是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的?

  “作为新建校,我们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并不能称得上好。但我也是从年轻教师过来的,我知道他们在意什么、需要什么。”从“人”出发,阮守华不仅以用人者的身份与求职者沟通,更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引航指路。

  “你想到海淀发展,我能理解。但是海淀房价那么高,你可能还是要在长阳买房,通勤时间久,不如就在长阳发展,这里也有广阔的成长天地。”“我和你的导师也联系上了,他说你还有一些担忧,我来回应一下”……就这样,中科院、首师大、北师大等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被阮守华一个个地吸引了来。

  用心引来了优秀人才,更用情留住人才。

  年近50的阮守华,中等身材,不笑的时候显得很严肃,决策果断,行事利落。刚与阮守华共事时,初中部主任王海艳总是揣着敬畏,相处时间久了,她发现:“我们校长的刚硬之下,有着比谁都细腻的心。”

  有一次,教师赵自勤在食堂偶遇了阮守华,“校长问我,食堂饭菜吃得怎么样,我随口说感觉肉菜太多。没想到第二天就多了很多新鲜蔬菜。”

  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并不是一所被规划出来的学校,而是被周围居民“告状”告来的。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家长上访投诉意愿强。

  看着年轻教师在家长面前手足无措甚至被“说”哭,阮守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举办周五亲子放映、周末亲子共读活动,请家长带着帐篷和孩子一起在学校操场观察星空……阮守华想办法让家长和老师的心贴得更近。

  学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付出,更离不开教师家属的支持。在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教师亲属们有着不少福利。无论是团建聚会,还是节假日庆祝,学校都鼓励教师们带着家人一同参加。

  发展人——

  如何促教师快速成长

  2020年,李艳玲获得了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最佳方略奖。提起这次比赛,李艳玲说,自己其实是“违规报名”。

  原来,根据比赛报名要求,只有连续工作满三年的班主任才有参赛资格。“可当时,我们学校建成都还不到三年。”阮守华回忆,争取到教委的特许后,李艳玲最终代表学校参赛,与全市200多名班主任同台竞技,并一举获得了两个最具分量的奖项。那时,李艳玲还只是个工作仅两年多的“新手”教师。

  作为新建校,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85%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不少人没有过教学经验。年轻教师能否尽快成长、独当一面,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

  立足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办学特点,学校启动了教师贯通能力培训计划和青年教师加速成长计划,实施“五个一”工程,基于教师个人特点、专业目标导向,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风格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赵自勤给记者展示了一份自己新入职时拿到的学习进度表,9月第一周自主学习课表,第二周撰写三年发展规划,第三周进行组内展示课,第四周提交教学随笔,并以小组形式交流课标学习……“学校和每个教师在协商确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分解阶段性任务和分阶段考核等加大培养力度、缩短成长周期。”阮守华说道。

  作为教育学博士,阮守华尤其注重给教师们提供营养全面的培训“大餐”,他总是说:“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油盐酱醋茶,有肉有菜。”

  年轻教师学科背景“五花八门”,那就请首师大教授专家团来讲教育教学规律、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年轻教师课堂掌控力弱,那就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研员进课堂指导;不能只低头教书,还要了解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导向和要求,学校还为一线教师补上国情政策课……用张海莹的话说,年轻教师“肉眼可见”地成长了起来,教师队伍结构性水平快速提升。

  入校时,李艳玲给自己的三年规划是“站稳讲台”,如今的她,远比自己预料的走得更远。

  成就人——

  如何推动教师由“匠”到“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最终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在阮守华看来,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师能够教出个性得到有效发展的学生。

  如何让教师能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需求?答案在于,帮助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教书匠”转变为重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创新型教师”。

  体育教师宋琳琳牵头负责“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差异和分层次教学研究”,美术教师李冰心负责“小学美术‘旧物改造与美化生活’手工课的教学探究”,语文教师宗少奇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混淆现象的成因及化解策略”……以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导向,在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

  “这种集教研与培训于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不仅着眼现实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通过教研下沉,让青年教师把教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了教学创新的浓度,直接反哺课堂,服务学生。”阮守华表示,以教研转型为支点,撬动起了教师发展的加速度。

  年轻教师有冲劲,想成长,那就给他们不封顶的资源和平台。在这里,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音乐教师陈越曾有些忐忑地提出想公费参加进修培训,阮守华毫不犹豫地说,想去就去。学校鼓励每位教师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赛课比课……

  刚入职一年,英语教师张晓珊就获得了房山区青年教师英语基本功大赛特等奖,数学教师崔维获数学说课一等奖……“在我们学校这个大平台上,每个人的前途都很光明。“李艳玲说。

  当被问到,给老师这样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不害怕他们“翅膀硬了”会飞走吗?阮守华自信地说,用事业才能留下真正想干事的人。

  随着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也在大步向前。“以硕士、博士为主体的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成长迅速,不仅带动了整个教职工团队奋发向上的创业精神,还给学生树立起了好榜样。”阮守华总结道,这是在用卓越培养卓越。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