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好温润心灵 让诗意伴随成长 ——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诗意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0-28  阅读:次   |
42.9K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自建校就有童诗教学的优良传统。自2018年入选无锡市第二批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以来,以诗意文化建设为统领,聚焦课程建设,促进了学校内涵品质的提升。

  理念引领为魂

  照亮文化建设之路

  鉴于童诗教学小众化的现状,学校努力拓宽诗教的外延及内涵,探索将童诗所蕴含的审美元素渗透、融合进“五育”,从而形成诗意文化。为此,学校积极筹谋加强顶层设计,将办学理念确立为“在诗中长大”,育人目标调整为“向真向善向美”,寓意南星的学生在美好中成长,追求真实、选择良善、成为美好。将人的健康发展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有了这种核心价值追求,教师和学生才有凝聚力与向心力,学校才能快速提升、持续发展。同时,学校将校训和学校的“三风”进一步完善。校训:弘毅日新。校风:厚德求是;教风:敬业严谨;学风:博学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达成有了抓手,更加清晰、具象。

  课程建设为重

  夯实文化建设之基

  课程在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学校着力推进“诗意课程”建设,精心打造“诗意课堂”“诗篇悦读”“诗情活动”“诗韵创作”“诗心闪烁”五大系列,将童诗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诗篇阅读日常化、学科综合系列化、诗教活动主题化、进阶学习标识化。

  探索诗意课程实施策略。首先,促进课程融合。将童诗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探索诗意课堂。在语文学科中拓展、补充相关主题内容的诗歌,进行积累,将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转变言语表达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在英语学科中创作儿歌、童谣,进行单词串联记忆,补充阅读外国的经典小诗;音乐课上,引导学生尝试为短小精悍、句式整齐的小诗配上简易乐谱,以乐配诗;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完成画配诗或诗配画等。其次,积极推进课程综合。“推倒”教室“围墙”,依托童诗文化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开展主题活动课程;结合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开展创意课程。让童诗文化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让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精神成长深度融合。

  丰富诗意课程实施场域。南星小学通过“线下+线上”双线并进的方式建设“诗化校园”,重构师生校园生活。不断打造校园诗意环境,拓展诗意文化行走空间;研究童诗课堂,探索学科育人模式;打造“行知文化园”劳动实践基地,让童诗链接劳动与生活;每周推送一首诗,课前吟诵、赏析;每月出版《南星诗苑》校报,人手一张,师生共读,家校共读;每学期精选主题诗,引领学生校园生活;将童诗元素融进主题德育活动、新生入学课程、仪式教育、班级文化创建等,促进学校德育诗教一体化。在线下实施的同时,学校微信公众号同步开设童诗教育专栏,逐步扩大诗教场域。

  建构童诗课堂教学模型。学校不断探索,形成了诗歌赏读、感悟仿作、情境创作和采风体验4种课堂教学模型:

  诗歌赏读课:收集诗作⇒阅读欣赏⇒精读领悟⇒积累内化

  感悟仿作课:例作选取⇒诗情体悟⇒深化迁移⇒同类仿作

  情境创作课:回顾生活⇒思维发散⇒情感激发⇒创意抒写

  采风体验课:确定主题⇒实地采风⇒诗情提炼⇒真情流淌

  研发诗意课程校本读物。学校校本课程以班级、年级、学校层级式呈现,整理了《春天几岁了》等班级诗文集,研发了《在诗中长大》校本读物低中高年级3册,发表了《天空是个糖果屋》诗歌集锦,同时刊发了《南星诗苑》校报累计99期。不仅如此,学校还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学期主题诗”“每周一诗”“邀你读诗”等专题版块,形成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学校到家庭、从书本实物到电子读物的有层次、多维度、广覆盖的全方位校园童诗阅读空间。

  师资培养为本

  保障文化建设之源

  学校诗意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有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学校立足校本、外联校外,实现了教师梯队式成长。

  以“王桂芹名师工作室”为主要平台,垂范引领。吸纳骨干教师,着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邀请著名作家、特级教师、杂志主编、教学专家等入校指导,提升研究品质;联合其他名师工作室等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合力共建。

  学校组建“童诗种子营”和“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委员会”,组织诗教“种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分专题深度研讨童诗教学;还为青年教师制订3年发展计划,出台培养规划,通过专家与名师推门听课、问题诊断等形式的引领,促使教师成才。

  近两年,3名学生获评全国“十佳小诗人”,一名学生获评《少年诗刊》“星光小诗人”,师生诗文发表及获奖600多篇次,4名教师在省级杂志开设专栏,一名教师在省级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14名教师获市区赛课一等奖,学校获评2020年度“全国诗教校园”。

  南星小学以“在诗中长大”为核心办学理念,正努力行走在诗意文化建设的路上,未来,让人期待。

  (王桂芹 张建中)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