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特色办学实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0-29  阅读:次   |
42.9K

  以“心桥”为核心 打造新时代“品质教育”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特色办学实录

  “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太爷爷太奶奶,家里几代人都是桥工。爷爷奶奶建过武汉长江大桥,爸爸妈妈参与了二七长江大桥的建设。”这名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以下简称“弘桥小学”)的学生至今还记得参观杨泗港长江大桥时的自豪心情,并在当时有了一个梦想——“将来也想成为一名大桥建设者”。

  在武汉,长江及其支流汉江穿城而过,长江大桥是这座城市美丽的风景线。坐落在长江大桥桥头的弘桥小学与桥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弘桥小学原名汉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创办于1954年,学生大多是桥工子弟。2017年,弘桥小学开办月湖校区,2019年开办金桥校区,形成“一湖二桥三校区”的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多年来,学校以“心桥”为核心,打造了“合心桥”“智心桥”“慧心桥”“心心桥”“乐心桥”的“桥育文化”。以桥立校、以桥促教、以桥强兵、以桥连心、以桥育人的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快速发展。

  如今,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桥育文化”迎来了新发展。立足“名校+”教育集团办学模式,着力打造弘桥校区的“精心文化”、月湖校区的“匠心文化”以及金桥校区的“童心文化”新构架,以“品质教育”为统揽,坚持“五育并举”,实现“建高品质学校,办高品质教育,培高品质教师,育高品质学生”。

  “合心桥”创学校品质管理

  “王启,本学期由你担任弘桥小学月湖校区一年级(1)班班主任,同时兼任该校区一年级年级组长及数学教研组长。”这是分管教学的牵头副校长姚细文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布的人事安排。王启老师认为自己工作不到3年,从没当过班主任,非常担心不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姚细文校长向她解释:“现在是一校三区集团化发展格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交流是常态,只有3个校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新校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你虽然入职不到3年,但是你的才华与能力有目共睹,大家都相信你!”

  如今,王启已是2021年度汉阳区优秀班主任,同年作为主力成员之一参加汉阳区干部团队赛,获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王启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的双丰收,是弘桥小学线性管理成功的案例之一。

  为应对集团化办学,学校探索出“双线性”管理模式。一是进行线上线下“双线”同步管理,以信息化智慧管理模式来提升效率;二是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双线”网格化分工管理,做到分工责任明确,压实每一份职责;三是每项工作都由三校区的牵头副校长和牵头主任主管,设置“双线”管理,连通三校区工作,管理线明确清晰,融会贯通;四是管理重心下移,做好中层和年级组“双线”重心管理。促进学校中层管理部门职能向服务与支持教师和学生的方向转变。中层管理机构做好计划、总结、调研、参谋、保障和考核,提高管理效能和对学校办学思路的执行力。这些做法建立起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制度,使校际的协调机制得以完善,让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学校间干部配备,推动优秀教师交流,构建高品质教育体系。

  “提案6:让青年教师打通关,快速成长,托起弘桥教学质量生命线。”“建议:新入职教师根据个人教学能力放在不同年段历练……”这是2020年1月,弘桥小学工会组织的教代会、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弘桥小学全体教职工对教代会提案进行第三次讨论交流并形成最后决议的热烈场景。

  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多半都承担低年段教学任务,冯云霞等老教师在教代会上提出建议,期望青年教师到不同年段教学,这样才能更快成长。学校很快就采纳了这条建议。冯云霞老师说:“弘桥小学校工会一直协助校党组织发动教职工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履行主人翁权利和义务,以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服务学校、服务教职工为重心,付出自己的真心、爱心和专心。正是这样的‘心桥’理念,使全体弘小人心中充满了力量。”

  就这样,在“宽容、和谐、超越”的校园管理文化氛围中,所有人共同架设“心灵之桥”,打造“合心桥”管理文化平台,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构筑平等、自由、民主、友善的和谐校园。

  “智心桥”建高效品质教研

  2015年,吴丽华老师到香港交流执教“走近斜拉桥”,这是弘桥小学校本课程“桥之韵”第九课的内容。这节课采用“快乐小班”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赏析各式各样的斜拉桥,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来探究了解斜拉桥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做实验,最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今,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无不对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在弘桥小学,通过创设多样化学习方式,构建了“完整、多元、开放、科学”的学校课程文化,形成了“智心桥”课堂教学特色。这其中,“小班化教学”是突出的特点,即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具,使课堂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提升,学校“织”出了一个教研网络,连接市、区、学区、学校及年组教研资源,积极参与构建五级教研体系;培养优秀的教研队伍强起来,联合高校和市区科研专家,聘请学科指导专家,组织校内教学骨干,组建教研工作团队;把教研成果用起来,注重教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把“教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

  在小班课堂,学校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知识设计融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教研工作的稳步提升。“新时代,教师更应该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其核心就是使课程内容真正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在怎么教的问题上,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校长夏姣说。

  “慧心桥”培智慧品质教师

  陈可老师最终选择教师这份职业,离不开在弘桥小学实习时几位师父的影响。师从武汉功勋班主任韩肖璇老师,韩老师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让她领悟到教育是一件平凡而又神圣的事情;跟着区优秀教师贺婷婷老师学习,贺老师严厉又灵活的教学风格让陈可明白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2018年8月,陈可正式成为弘桥小学的一名教师。学校实施的“学习提高慧训养心”“科研提高慧研启心”“专业发展慧教育心”“导师引领慧导悦心”“评价激励慧评悟心”等一系列培养策略促使她不断在学习、研训和实践中充实积累。两个校区轮岗、3年班主任的历练、全区班主任成长联盟的推荐加入,让她在德育和班主任管理上快速进步,成长为汉阳区优秀班主任。为了提升科研能力,她又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编撰、个人课题的研究……

  陈可老师的故事,也是学校众多新教师的成长缩影。

  教学是立身之根,教师是运行之本。为了贯彻国家“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学校着力规划开展“慧心教师”建设工作。“慧心教师”是指尚德、博学、智慧的教师,要培养“慧心树信念、慧心现情操、慧心深学识、慧心多仁爱”的优秀教师。

  目前,学校积极构建教师培养体系,形成骨干梯队,培养师德修养好、教育理念新、专业素养高、教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塑造了一批校级慧心教师,区级“学带”“优青”,市级“学带”“优青”,实现高端教师增量。如今,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建,统筹推动教师交流,学校实行横向联动管理机制,设置牵头教师和学科负责人,跨校区发挥引领、示范、指导作用,横向组织三校区开展线上线下教研培训,校际连通,效果增强。近3年,校际教师轮岗交流达到20余人次,每周进行线上线下联合教研,从而实现集团化办学下的理念共通、管理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进。

  压力内化为教师自觉提升的动力,最终变成了沉甸甸的荣誉。2018年以来,学校自主培养了高级教师3人、校级干部两人、中层干部9人。参加省市级优质课评比获一、二等奖达10节次,参加区级优质课评比获一、二等奖达76节次,主讲市区级主题报告达7场次。教师获国家荣誉10项、省级荣誉10项、市级荣誉49项、区级荣誉165项,送教至江夏区、蔡甸区近20节。

  “心心桥”促特色品质德育

  在弘桥小学教学楼的顶楼,有一所颇具特色的“智慧农场”。学生在无土栽培室学习营养液配比、播种、育苗、控制栽培系统水泵工作等种植技能;在“承包地”学习为蔬菜浇水、松土、除草、捉虫……一年四季,这里都是繁忙的劳动景象。学生们走进自然、亲近泥土,观察到了物种、自然、大地的轮回变化,也收获了知识积淀以及自信喜悦的童年时光。

  学校利用“智慧农场”这一实践课堂,努力让劳动教育“落地有痕”,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团结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育人质量,首要的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将工作目标细化落实、课程建设立体构建、活动开展实效体验、方式过程创新设计,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彰显学校及区域特色,借力“五育并举”之引擎,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延迟了开学的脚步,“停课不停学”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提出挑战。李静老师精心选取了刻苦求学的画面——河南洛宁的14岁女孩,每天晚上只能到村委会“蹭网”学习;还有每天走4公里路去悬崖边找信号上网课的15岁女孩……看到学生在讨论区打出“感动”“敬佩”的字样,李静知道连接校内和校外的心桥在慢慢搭建。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从7个方面进行一体化推进:推进集团化办学校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统一目标又有特色创新的校际一体化协同;推进德育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培育;推进德育教学教研一体化研究;推进学科间德育融合和课程开发的课程建设横向一体化贯通;推进不同学段德育工作分层落实、重点落细的学段纵向一体化衔接;推进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点探索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项目的课内课外一体化融合;推进社会、学校、家庭协作育人等。

  “现在,我们还能借用‘互联网+’的方式,充分利用人人通、教育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和优化线上学生活动、家长学校、满意度调查、教师评价、学生发展评价、电子作品布置等工作,拓宽学生发展方式。”副校长刘瑱介绍,“进一步探索学校社会互动新方式,形成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发展的新机制。同时重视和改进家访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家长学校建设。”

  “乐心桥”育健康品质学生

  2021年4月30日,武汉青山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与此同时,武汉四环线也全线通车运营,大桥正是四环线的控制性工程。而在这座桥通车前,弘桥小学学生受邀进行了参观。

  “我爸爸来了吗?他也是青山大桥的工作人员。”王灿晨同学问。王灿晨的父亲负责青山大桥项目的宣传工作。“杨泗港大桥是悬索桥,青山大桥是斜拉桥。”刘博琳同学的父亲是杨泗港大桥常务副经理。刘博琳参加了两次大桥实践活动后,体会到爸爸工作的辛苦,还萌生出桥梁设计师之梦:“每次登桥都有一种自豪感,我今后也想做一名工程师,设计出漂亮的大桥。”

  30名学生来自弘桥小学的3个校区,绝大多数是桥工子弟。“除了设计、施工,每一座桥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个部门,他们都是大桥的建设者。孩子们也都因自己的父母参与了建设而感到自豪。”学校党委副书记龚蓓介绍,武汉每座大桥通车前组织师生上桥参观学习是学校的一项传统课外实践课,大家能体验感受筑桥人为城市建设所作的贡献和奋斗精神。研学实践和社会考察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感受校园外的别样风景,也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同时,学校实行“全面+个性”的培养机制,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全方位开设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给予学生培养和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机会与时间。目前,学校70个教学班,班班有特色;2999名学生,个个有特长。学校将器乐(二胡、吉他、琵琶、长笛)、围棋、机器人、美术、“桥之窗”等课程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成长。在几年的学习中,学校有1/4的学生至少能掌握一门乐器,并在绘画、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音乐的熏陶、身体的强健带来学习上的进步,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特长齐头并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一座座“快乐之桥”,教师也在学生的快乐成长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

  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高质量发展是人民对教育的期待,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定位与时代精神。在五座“心桥”的引领下,学生的成长将与快乐同行。如今,秉承着“支撑·连通·跨越”桥育文化理念的弘桥人,将继续充分发挥“桥育文化”特色优势,四方融合,互联互通,和谐发展。

  (李慕绚黄瑶)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