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阶教学”到“深度学习” ——成都锦城学院高质量发展新气象(之一)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新时代高教40条”的出台,吹响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号角。
一手抓“高阶教学”,一手抓“深度学习”
实现高水平育人
成都锦城学院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学习要质量”。早在2005年,学校就旗帜鲜明地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明确“教育质量是生命线”。近年来,学校进一步以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为“两大抓手”,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框架和“一点两面,三抓五评”的“深度学习”框架,坚持一手抓教师“高阶教学”、一手抓学生“深度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共鸣,使教与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
向课程与教学要质量
“金课”的标准可归纳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为高校“金课”建设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BenjaminBloom)开创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不仅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且对各领域的目标进行了分阶,比如在认知领域,从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成都锦城学院认真研究“金课”标准,学习借鉴布鲁姆的分类、分阶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见右图)。这个框架很好地回答了“高阶‘高’在何处”“如何实现高阶目标”等问题,让“高阶性”在具体化、操作化层面落地,其要点如下。
(一)“高阶教学”既教知识,又重视思维和能力的递进培养
框架的底部和两侧共同构成“高阶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思维、能力,即“一基两轴”。
“一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其目标是把知识教够、教活,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达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关联性(包括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关联)。
“两轴”——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为两大重点,在“教知识”的基础上,向培养思维和能力提升。
“三阶”——指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状态可分为低、中、高三阶,每一阶的表现和标准不同。其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够采用多方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属于高阶能力。高阶教学的根本特征就是通过“递进”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水平实现从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攀升。
(二)实施“高阶教学”的基本途径在于以设计为龙头,推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大改革”
框架中间的蓝色部分构成了实施“高阶教学”的“三大改革”,并对学生在每一阶段的状态进行了描述。
如何实施这个框架?锦城学院提出:“设计是龙头,落实是重点,考核是保障。”教师能普遍落实此框架,得益于学校过往良好的教学改革基础和深厚的教学底蕴。
早在2011年,锦城学院就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三大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通过精简、调整、增加、嵌入,做到内容上的“接近前沿,立足应用,上下衔接,减少重复”;在教学方法上,坚决杜绝照本宣科、“满堂灌”等落后方法,广泛推行案例教学、项目驱动、问题导向、模拟仿真、以赛促学、在线教学、翻转课堂、头脑风暴等教学法;在教学评价上,坚持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并重、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并重,突出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三大改革”成为实施此框架的有力手段。
2015年,锦城学院又提出并全员实施了“课程与课堂设计”,其重点是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作业、推荐课外读物的“八项设计”,其目的是把传统的“备课”提高到“教育工程学”的水平、把传统的“教书先生”提升到“教育工程师”的高度。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和水平,为实施“高阶教学”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阶教学”框架甫一推出,就得到了学校教师的广泛认可和自觉应用,并在一场大赛中展现了其先进性和竞争力。在2021年举行的四川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文学与传媒学院的蔡郎与老师以“民俗学”课程荣获副高组二等奖,同时包揽了“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3个单项奖。她的课程即以“高阶教学”框架为指导设计:
初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扎实掌握“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形成知识体系。中阶——以“项目制”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遍历选题、采访、沟通、拍摄、写作等过程,培养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沟通表达、分析归纳等能力。高阶——指导学生完成调查论文、报告,并通过向期刊投稿、撰写建议报告等方式,发表学术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进一步提升至高阶,人文情感、家国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
张睿是本门课程的学生,他在学习过程中对四川羌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和本校大学生组建了一支新媒体团队,打造了“羌妹小雪”IP,定期推出介绍羌族文化的视频,颇受粉丝关注。
“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框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文、理、工、经、管、艺等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建筑学院在实施该框架时,注重夯实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助其建立可靠的知识结构;中高年级则主要采用“以赛促学、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真题真做”中发展思维和能力。
张翰文同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受益者。他在校期间陆续参加了温江羊马湿地公园、兴隆湖书店、德阳工业博物馆等创意设计大赛,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设计作品进行反复打磨、修改。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设计的作品拥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创新的设计风格,有的设计方案已经成为落地项目。他也因此获得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资格。
“一点两面,三抓五评”的“深度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要求学生“学得好”。锦城学院提出“教与学的同频共振”理论,认为教师的“高阶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起来,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合力,使学生受益匪浅。
中外学者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有几十种,不尽相同。锦城学院吸收认知心理学和系统优化理论,提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将它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
“深度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三个方面。“深度”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指教师的深度导引,在认识心理学中指学习者的信息深度加工,在教育管理与服务中指外部资源的深度支持。与实施“高阶教学”的框架类似,锦城学院也提出了“一点两面,三抓五评”的“深度学习”实施框架。(见下图)
如果说“一点两面”概括性地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方法途径,那么“三抓五评”则提供了一个操作化层面的方法指南。
(一)“三抓”:为“深度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和强大动能
深度学习不是自发产生的行为,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锦城学院着眼于深度学习的发生条件,提出了外因内因相结合的“三抓”。
一是抓外因,为“深度学习”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包括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献、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就业机会支持;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等等。
二是抓内因,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学校党委书记邹广严教授提出:“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他的首要责任是唤醒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动机。”并进一步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目标动机、情感动机等。”对照这三种动机,锦城学院教师用“有趣、有用、有情感温度”的教学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计算机学院的童泳智校友在回忆文章《锦城的课程实在太有趣了》中写道:“赵春老师教的Java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我们通过一个以游戏为主题的项目,用Java语言来编写这个游戏的策略。”这样的“魔力课堂”背后是赵春老师对“深度学习”理论的深刻领悟和践行。他认为“基于问题、基于探究、基于挑战、基于项目等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他把Robocode坦克机器人战斗仿真引擎加以改造并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竞赛中逐步提高了Java技术水平。
传统学习理论强调“学以致用”,但工商管理学院杨泽明老师的“推销和谈判”课程却实现了“用以致学”。该课程着眼于“用”、立足于“学”,明确提出为将来的工商从业者赋能,以商业实际问题为导向,采用“师生共创、头脑风暴、协同创新”的方式建设“推销与谈判工具库”。例如,围绕着“顾客开发”主题,师生进行“头脑风暴”,初步勾勒出一个包括线上、线下各十几种方法的“获客矩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等进行深入探讨,驱动学生的认知从碎片走向系统、从浅显走向深入。令人惊喜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出乎教师预料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想法,这表明他们的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受情感的影响,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爱其校”才会“乐其学”。学校提出“课堂大于天”,强调师生对待课堂应该有“六种情感表现”:“像祭祀一样敬畏,像见贵宾一样庄重,像初恋一样有激情,像约会一样有期待,像演员上台一样有表现欲,像探险家一样有好奇心。”教师以饱满的情感投入,让学生亲之、信之、敬之、爱之,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抓协调,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其高低程度用“智商”来衡量;另一种是“非认知能力”,包括社会情感能力和行动力,其高低程度用“情商”“行商”来衡量。
“深度学习”不仅是认知领域的活动,也需要“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和保障。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自我驱动、自我控制以及团队协作、有效沟通等能力,这些“非认知能力”既是“深度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目标。锦城学院坚持“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并重,促进学生两大能力协调发展。
(二)“五评”:为“深度学习”提供测量标尺
“深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可见的,是需要评价也能够评价的。为了检验“深度学习”是否真实发生及其实现程度,锦城学院提出了5条评价标准,即“五评”。
一评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主要看学生是否形成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其学习行为是否积极、认真、有计划或目标,是否能坚持学习。
二评学生学习投入程度。没有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会有“深度学习”。锦城学院提出学习要有一定的强度。在学习时间上,学生以每周学习总时间40小时左右、课内外学习时间1∶1为宜。除此之外,学校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即学习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的比。通过抓投入,实现了“学生忙起来,成效好起来,人才冒出来”。
艺术学院2019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游和翔同学坚持每天4小时左右的课外练习,成为一名“设计达人”,为五粮液、江小白、龙湖地产、闪电潮牌等知名品牌提供了包装、环境、服装、外观等设计服务。
三评学生是否运用科学方法学习。“学习不是一项观赏性的活动”,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奏技者和看客”的关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包含理解、整合、内化、重构、应用、迁移等思维过程。因此,锦城学院提出要用脑科学和心理科学赋能师生的教与学,促使学习方式的科学转变。
例如,学校结合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模型,推动学生走出“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打破“为考试而学”的心理定势,改变只读书听讲的学习习惯,更多地在同伴合作中学、在实践探索中学、在问题导向中学、在项目驱动中学,把所学知识转教他人……借鉴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培养学生的长板和特长,让学生的长板更长、亮点更亮……实现了从“下苦功”到“下巧功”的提升。
四评学生是否实现“三阶递进”。这是与高阶教学相对应的。学校强调考试命题要从主要测试记忆、理解,转变为更多地测试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提倡学生要对作业、作品、竞赛等实行“三反”:一是反复修改,不改三遍不过关;二是反馈讨论,听取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反馈意见;三是反思总结,回头看,弄明白为什么做对了、为什么做错了、能否做得更好。在长期的坚持中,学生的学习走向了深化。
五评学生是否实现创新等高阶目标。锦城学院提出:“搞好一个项目比考出一个高分更重要,解决一个现实难题比拼凑一篇论文更重要,干好一件事情比空谈理论更重要,做好一项实验比死记硬背更重要。”高阶的评价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如下8个方面:设计出一个复杂的产品(如3D打印机),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尤其是真实的项目,如工商咨询、建筑设计、软件开发等项目),提出一个具有“专家思维”水平的方案(如改进工作方案等),写出一篇有较大启发性和影响力的报告(如财务审计报告,公开发表的通讯、报道等),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取得专利,公开发表论文,解决一个现实的难题。上述8条,学生如果能做到其中的几条,就可以认为“深度学习”已经发生了。
电子信息学院的孙宇辰是一名机器人爱好者,他制作的多功能自动驾驶底盘可搭载多款机器人,不仅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也即将运用在某医院自动巡检机器人中。同时,他的微型传感器论文在EI期刊公开发表,他也即将赴德国留学深造。
在“高阶教学”和“深度学习”的推动下,成都锦城学院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两个框架的深入推进,锦城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将更上层楼,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更高水平的育人成果,交上一份社会满意的优异答卷。
(李秀锋 温晶晶 王雨烟 宋吴越 周奕含)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