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小学依托风筝和年画探索德育课程新路径
传承非遗文化 打造特色德育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小学依托风筝和年画探索德育课程新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小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风筝和年画为依托,着力打造非遗德育课程,系统开展小学生风筝和年画非遗传承教育,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研究非遗,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优秀品格。
以德育“生长点”
彰显德育“生命力”
杨家埠小学以“慧”“美”“传”“新”为核心,积极推动风筝和年画传承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构建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创设“非遗德育”大环境,并以“杨家埠的风筝与年画”为基点,将传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为非遗传承教育找到新的生长点,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非遗德育”新路径。校本课程“杨家埠的风筝与年画”入选“基础教育全国十大优选非遗课程”,“小学生风筝年画传统艺术传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校以风筝和年画非遗文化为载体,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低年级主要认识杨家埠的风筝和年画,学习放飞风筝,形成健康活泼、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中年级主要了解杨家埠风筝和年画的悠久历史,学会风筝彩绘与年画涂色,初步养成审美与动手能力,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高年级主要理解杨家埠风筝与年画的深厚内涵,能够扎制简单的风筝和手绘、印制年画,初步学会年画的胶版雕刻,增强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尊自强、有责任担当的良好品格。
专家引领、多方联动
探索“非遗德育”新模式
一是文化浸染,慧心启德。学校着力打造“源、美、韵、趣、魅”的校园文化特色,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文化熏陶,慧心启德。设立“杨家埠文化”主题教育橱窗,展示杨家埠风筝和年画的发展历史、非遗传承人故事等,体现杨家埠优秀文化之“源”;将标志性雕塑、路灯立柱、读书长廊、园林景观等设计成风筝和年画造型,彰显杨家埠优秀文化之“美”;在教学楼走廊上悬挂杨家埠特色风筝,在墙壁上展示风筝和年画特色艺术,呈现杨家埠优秀文化之“韵”;开辟风筝扎制室与年画绘制室,作为学生学习制作、童心文创的专用场所,让学生感受杨家埠优秀文化之“趣”;打造风筝和年画艺术展馆,展示学校传承教育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杨家埠优秀文化之“魅”。
二是学科融合,凝心育德。立足国家课程,遵循价值导向,挖掘精神内涵,让各学科中的德育精神与杨家埠文化进行情境链接,更大程度地达成育人目标;依托地方课程,以地域性、文化性、系统性、活动性为指引,发掘杨家埠优秀文化内涵在地方课程中的育人功能;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研发非遗校本课程,构建主题内容丰富、框架结构系统的非遗文化课程体系,让民间艺术之美成为各学科教学中的一种显性存在,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是三维教学,润心明德。以校本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学习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家庭体验为补充的三维教学,将实践育人与协同育人融合统一。打造“1+N”校内体验,即一条课堂教学主线与多项德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现场“看一看”、动手“做一做”、亲手“放一放”、动笔“写一写”、感悟“讲一讲”的“五个一”研学实践活动;“三合一”协同育人,以学校为窗口,以点带面,向全社会辐射,学校教会孩子,孩子影响家庭,家庭带动社区,多方联动,充分发挥“三合一”协同育人功能,形成杨家埠风筝和年画活态传承的大德育环境。
四是寻求创新,聚心传德。学校在“非遗德育”研究过程中,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教师内驱动力。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把雕刻费力的梨木版替换成易于雕刻的PVC胶版,让年画刻制更顺利、更易上手,且便于保存。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年画形式,让年画艺术真正“活”在当下,抱枕、雨伞、服装、背包等民间艺术衍生品随之而生,完美呈现出智育、美育与德育的融合统一。
五是多元评价,正心立德。学校建立多元长效评价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办法。从授课、家长问卷、学生学习等方面,对传承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价;将传承教育学习效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以“风筝年画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进行个性化评价,设立风筝和年画制作、年画胶版雕刻、风筝放飞、文创作品创作等自主选择的比赛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做评委,多方配合、正心立德。
(张小滨 肖秀梅 明强强 孙秀英)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