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双减”无疑是今年教育界的最大热词,它在各个层面带动的讨论甚多。笔者认为“双减”只是手段,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教学回归常态,让教育回归常识。
建设书香校园应是学校教育的常态
促进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是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阅读的大背景下展开的。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已经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近两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促进阅读上,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的通知》;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在横向上是“五项管理办法”(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中的一个,在纵向上又是教材管理办法和教辅管理办法的延续,表明党和政府对学生“精神食粮”的高度关注。
在具体措施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的委托,研制了两个重要书目:一是《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共300种,二是《幼儿图画书推荐书目》共347种,为解决长期困扰学校的“读什么”的问题,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在学术界,也不断有教育学者呼吁重视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例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就认为,“阅读是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养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宜的路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书香校园是书香社会的基础”。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经过多年政府和民间持续推动儿童阅读,儿童的阅读率不断上升,2020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4%。
来自国外的多项研究也表明: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统编语文教材,为了实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课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理念,小学教材设立了“快乐读书吧”板块,中学教材设立了“名著导读”板块,推荐了一批学生书目,讲授了一些整本书阅读方法。
综上,推进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是学校的应有之义。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排除了办教育上的一些干扰,更应该集中精力把阅读抓好。有的学校开启了“三点半”课后延时服务,应该把体育和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两项内容来抓。
建设书香校园的四个基本点
儿童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就阅读场地而言,有学校、家庭、图书馆等多处。学校无疑是儿童阅读的主阵地,建设好书香校园是重中之重。如何才能建设好书香校园呢?
1.改革学校的阅读课程
课程改革以后的阅读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只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来教,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效率偏低,“少、慢、差、费”现象突出;阅读方法很难迁移到生活中的阅读;多以讲解、朗读、背诵来代替对文本的思考;以重复刷题来代替阅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中,学校的阅读课程应该以教材为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构起单篇、群文、整本书、主题书完整形态的阅读课程;在学习内容上,学生不只是了解文本内容,还要通过文本学会阅读策略;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由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更多地转向以“理解”为中心进行教学。
如果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基本达到了阅读教学目标,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读”。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应该把自由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避免以刷题代替阅读的现象。阅读之所以在很多学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归根结底还是以分数为导向,大量作业挤占了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那么,学校就应该把每天自由阅读30分钟作为一项“作业”来布置,而且把这项作业贯穿小学阶段。
2.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好书
近年来,中国的童书市场发展迅猛:每年新出版的童书就有3万多种;国际上一些得奖的优秀童书,在国内很快就能面世。我们也看到,童书和教育天然联系紧密,几乎所有的教学主题都能在童书中找到相关资源。例如,概念认知、科学常识、安全常识、传统文化、职业认知、环境保护、国际理解、劳动教育、品格教育。童书以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教育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优秀的教师如果能善用童书,能让自己的教学效果更佳。
当然,近年来市场上的“问题童书”也不少,一些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等不良倾向,格调低下、思想不健康的读物,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校园。《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对防止“问题童书”流入校园扎好制度的“篱笆”。该办法明确了课外读物的管理职责、推荐标准、推荐主体和程序,以后就重在落实了。
办法规定,学校要担负起推荐阅读书目的总责。但是,在实施中难度有两个:一是判断是否是好书,二是判断是否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阅读。第二个难度更突出。教师对“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缺少研究,认为只要是经典名著,推荐给学生总没有错。因此,让小学生读四大名著,背《论语》《孟子》,在近几年提倡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理解不透,不注意适读性,通常都是一背了之。超前阅读、超难度阅读,容易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一旦丧失,就把学生推离了图书,推向了电子媒体。
在学校的推荐书目中,还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儿童阅读等同于文学阅读,书目上全是童话、小说、诗歌。实际上,在小学阶段,我们要主张“阅读不偏食”,鼓励学生做阅读的“杂食动物”。阅读应该在各个学科展开:语文有文学阅读,数学有数学阅读,英语有英语阅读,科学有科普阅读。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也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四大类别来推荐。
总之,在给学生推荐书目上,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依托国家公布的各种“可靠”书目,并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和补充。
3.推进家庭中的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家庭的事,但学校应该积极介入。家长们普遍在孩子学龄前是比较重视亲子阅读的,但孩子一旦进入小学,大部分家长就认为阅读是学校的事了。实际上,小学阶段仍然要进行亲子阅读,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视亲子阅读的家庭,亲子关系大都比较和谐。父母停止了辅导作业时的“怒吼”,将孩子的教育更放在素养培养上。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也提到了要“加强亲子阅读指导,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分年龄段推荐优秀儿童书目,完善儿童社区阅读场所和功能,鼓励社区图书室设立亲子阅读区”。学校在落实此项措施上,具有教育优势。校长、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的时间,培训家长亲子阅读的技巧、选书的方法,避免家长将不当读物购买给学生。
4.重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规定,“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定位把学校图书馆放到了重要位置。
遗憾的是,很多学校不太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一方面是图书馆利用率低,造成浪费;另一方面馆藏质量差,环境不好。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即使在一些发达地区,生均图书量也没有达标,勉强达标的学校,也多以数量牺牲质量,图书的可读性差。
近年来,一些重视图书馆的学校,提出了“建造图书馆中的学校”的理念,在校园中打造随处方便取阅图书的环境,在教育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建设书香校园的一些基本点。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提倡“把基本做好”。这个基本包括:保障阅读时间、提高图书质量、打造阅读环境、实施阅读课程、推进亲子阅读。学校如能做好基本,则书香校园有望。“双减”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如果学校牢牢抓住阅读这个关键环节,则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会下降,学习兴趣将会更浓。
(作者王林系儿童阅读推广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