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唱响教育赞歌 ——青海改善教育民生采访纪行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行
这里是世界屋脊、江河源头;这里雪峰林立、山脉纵横、湖泊众多;这里草原广袤、树木繁茂、风光旖旎……
前不久,记者一行来到青海。此时的高原格外美丽,层林尽染、万物并秀。在三江源头,校园是农牧区最具现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在祁连山下,最美的是孩子的笑脸;在河湟谷地,最先进的实训设备在职业学校……
从祁连山脉东端出发,一路上,记者看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迈上新台阶、城乡义务教育向着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青海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谱写出教育民生的大美篇章。
龙王山下“梦工厂”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位于这里的祁连山脉大阪山支脉中有一座山峰,异常雄伟,人们称它为“龙王山”。互助土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就在山下,这所中职学校,现在已经成了当地孩子的“梦工厂”。
蔡有和是该校烹饪专业三年级学生,现在已经开始实习了,实习的地方就在学校一家经营不错的面片馆,他已经是店里技艺熟练的师傅了。“三碗炒面片,一碗酸菜面片。”顾客点单后不到10分钟,4碗香喷喷的面片已经端上桌来。
“从小我就喜欢炒菜、做饭,现在学了烹饪专业,更加深入了解了烹饪中的学问。我还没毕业,已经有了工作,每个月能有2000元的收入,够贴补家用了。等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我想再进入高职甚至是大学学习。”蔡有和与母亲一起生活,从小家庭条件拮据,自从读了中职,他自信了很多,尤其是现在一戴起厨师帽,话里话外更是自信满满。
在互助职校,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焊接专业的毕业生刘有芳选择了留校任教。“我今年带了11个徒弟,有3名学生还要去参加省里的职业技能大赛。能留在学校工作,我们家人都以我为荣。”刘有芳在学校期间表现优异,不断钻研技术,在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拔赛中还获了奖。
电焊产生的火花很耀眼,犹如孩子们的梦想在冉冉升起。
令校长汪元寿感到骄傲的是,如今,招生再也不用发愁了。学校的招生人数连续3年突破千人大关,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突破3000人,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1500余名学生通过“单考单招”等方式升入省内外高校就读,学校已累计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5200余人。
“到2020年末,青海中职学校在校生比‘十二五’末增加9558人,增长12.5%,占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92%;高职院校在校生比‘十二五’末增加10507人,增长54.4%,占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2.7%。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青海省教育厅职教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和互助职校一样,青海的一批职业院校秉承“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结合区域特点、行业特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聚力攻坚“双高”建设,围绕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围绕创新服务,构建“六中心、三智库、三学院、一联盟”四位一体技术技能服务平台。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创新育人模式,掀起课堂改革浪潮,筑牢人才培养主阵地。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在探索偏远、无高职学校地区的高职人才就地特色化培养问题上创出特色……
青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中高职有效衔接、职普相互融通,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青海正逐步形成。”
圆梦,圆的是学生的就业梦、大学梦、致富梦。
日月山下“惠心访”
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中心学校位于县城以东6公里处的石崖庄村,地处湟水河畔、日月山脚下,是全乡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我最喜欢的是美术课和音乐课”“我喜欢去录播教室上课”,记者一发问,孩子们就举手说个不停。记者走进的是西宁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开设的同步课堂,七中的教师授课,西宁、湟源两地师生一起互动。
除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学,两地师生间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也在频繁进行着。
刘亚静是七中的心理教师,在湟源县任教一年,她深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乡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在集团校支持下,刘亚静的心理“惠心访”成立了,每周两节录播课,两地孩子同时上课,每月实地活动一次。或是七中的孩子去湟源,或是湟源的孩子来七中,校际间的沟通,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增进了城乡学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融合。
“我们的微心愿活动也很有特色。孩子们将自己的心愿、心里话写在字条上,我们尽全力帮孩子们去实现。通过这样一些有趣的活动,教师和两地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刘亚静正在精心准备着下一堂录播课,日月山下的孩子也正在期待着这堂课的到来。
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管理理念滞后、校园文化缺失、大量乡村学生涌入西宁市区或县城就读、“乡村弱”“城镇挤”,这些一度是西宁教育面临的窘境。问题倒逼了改革的发生,以“管理互融、资源共享、教学互通、质量共进、均衡发展”为导向的集团化办学应运而生。
西宁将城区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直接下沉到乡村。2016年底,西宁打破行政区划管理界限,率先成立虎台、七中、十二中3个教育集团。通过发挥市、区级教研部门优势,将乡村教师的业务培训纳入日常教研培训管理,通过每周学科大教研、“每日20分”微教研等,规范教研内容,丰富教研形式,做实城乡同步教研。针对薄弱学科,采取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同课异构、网络教研等形式,加强教学指导,促进教学“备、讲、评”三统一。结合乡村学校体、音、美及心理、科学等学科的结构性缺员现状,开展送课下乡,让城区优秀的专业教师给乡村孩子讲授专业知识。
“孩子们变了,变得阳光自信,还喜欢画画、阅读和唱歌了。一幅幅充满童趣、充满幻想的美术作品,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无不体现出集团化办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东峡乡中心学校的教师说。
接受记者采访的乡村学校校长都有这样的感受:“以前手拉手结对,起不了大作用,学校不喜欢,还得费精力。现在,好老师们都住在学校,这是实打实拉起手一起进步。”
“我们建设了教育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电子备课室和82个城乡远程录播教室。累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3300余次,组织送教下乡1300多节次……”在西宁市教育局负责同志介绍的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悄然发生着的,是湟源等3县15所薄弱乡村学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校教研氛围的变化,是乡村学校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经过近6年的探索实践,青海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一个集团、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趋于成熟,办学取得积极成效,通过规范管理的有效带动,乡村学校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质量明显提升,300余名在市区、县城上学的学生回流到乡村学校就读,1.64万名乡村学生就近享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梦想正在实现。
祁连山下“幸福园”
一路向北,记者一行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
在祁连山中段腹地的祁连县八宝镇,记者还没走进中庄幼儿园的大门,就听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笑声。在矗立着一栋城堡般建筑的园区里,塑胶操场上摇摇马、滑梯、独轮车一应俱全,教师带领小班的孩子们正在做“安吉游戏”,大家你追我赶,充满欢声笑语。
今年是俄毛措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第10个年头。在她眼里,现在的幼儿园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前,我来到默勒镇扎沙村幼儿园,当时幼儿园只有10个孩子,两名老师,几间小平房,到冬天还需要老师早早来生炉子取暖。”俄毛措回忆说,当时条件不好,但是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就觉得这是一份光荣的职业,于是坚持了下来。
青海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开展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专业老师越来越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转变了不少。”2020年9月,俄毛措考入新建成的祁连县八宝镇中庄幼儿园。
“你看看,我们的幼儿园不比省城的差吧!”说起现在的幼儿园,俄毛措自信满满。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俄毛措看到的是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县里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给我们盖了这么漂亮的楼房,还引进了‘安吉游戏’,孩子们很快乐。”俄毛措说,她最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前,幼儿园招生还需要出门宣传;如今,家长们看到了幼儿园的新面貌,都排着队来报名了。
说到收入,俄毛措的幸福溢于言表:“祁连县所有幼儿园老师执行同工同酬制度,每月扣除相应的保险后,拿到手的工资有7000元左右。我们在这里最大的任务就是用爱陪伴孩子。”
祁连县教育局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祁连县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加强保障稳师资、加强后勤保服务、加强培训提质量、加强考评助成长、加强管理促发展,“五加强”为推动全县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与中庄幼儿园一样,在西宁,有83年办园历史的市第一幼儿园,正紧紧围绕“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标努力。“探索、自主、分享、合作”是这所幼儿园确立的办学宗旨。幼儿园将生活、学习、运动、游戏四大板块纳入课程,在课程内容多元化、课堂模块活动化上做实功夫,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师生的探索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有滋有味,“合作、分享”的内涵在教师们的思考中不断得到深化,也逐渐构建出了西宁一幼的品质课堂新样态。
近年来,青海省结合学前教育发展实际,以扩资源、增普惠、强队伍、提质量、抓规范、促改革为主要任务,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普及普惠、适应需求、就近方便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学前教育网络,“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普及普惠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在青海,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幸福的笑脸在校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青海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破解教育难题,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放在民生建设的首位,稳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推进教育公平大跨步向前。
(青海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连保军 杨亚辉 赵岩 李澈 李柯 特约记者 周兴加 莫青 统稿:莫青 杨亚辉)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