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蚕桑劳动 筑梦美好未来 ——重庆市融汇沙坪坝小学现代蚕桑劳动教育的探索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2-08  阅读:次   |
42.9K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重庆市融汇沙坪坝小学,是融汇地产集团与重庆市沙坪坝小学强强联合建设,与500亩温泉小镇一墙之隔,与800亩社区公园彼此互嵌,是一所“小镇即学校,学校即公园”的博物馆式学校,资源富集,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学校整合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以现代蚕桑劳动课程基地建设为支撑,以现代蚕桑劳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手段,探索新时代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模式,以“融知汇行、养正涵能”为理念引领,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知行合一、雅正创新”的融汇学子。

  蚕桑基地

  播下劳动教育的种子

  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先民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创造性的劳动,不仅满足了保暖御寒之需,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重庆古称江州,蚕桑业源远流长。学校因地制宜,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以科技创新引领迈出新步伐。

  果桑基地,为学生劳动激趣。学校在校内建有10亩果桑基地,种植富士红、四季果桑、长果桑、嘉陵30、白玉皇和渝果1号等400余株果桑,形态各异,品种不同,为城市孩子参与特色种植和养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

  叶桑基地,为特色养殖助力。学校协调沙坪坝区城市管理部门,在学校一墙之隔的社区公园中,建设了30亩集科普教育、城市绿化、运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蚕桑园,种有强桑1号、农桑14号等10余类叶桑,为学生参与七色丝家蚕的养殖提供充足的叶源保障。

  示范蚕室,为学生创造赋能。3000平方米的儿童泥陶馆和蚕桑博物馆,为蚕桑文化展览、蚕桑劳动教育、蚕桑文创宣传提供实作工场;200平方米的特色家蚕示范蚕室“融易儿童蚕学宫”为学生见习饲养、实习喂养、独立领养七色丝家蚕提供了立体学习的机会。

  技术保障,为特色劳动添彩。学校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培育可吃桑叶、饲料、水果的家蚕,实施七彩丝家蚕养殖;与重庆市蚕科院合作开展特色桑树种植与蚕桑衍生产品的开发;借助沙坪坝区“智慧沙磁”平台将传统蚕桑劳动与“AI+”智慧平台相结合,实施线上线下“双线互嵌”的智慧劳动教育。

  蚕桑课程

  感受劳动教育的乐趣

  劳动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核心载体,构建兼具系统性、逻辑性与时代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对于突破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至关重要。学校的现代蚕桑劳动课程主要由特色桑树种植、特色家蚕养殖、特色蚕桑衍生产品开发3个类别组成。

  特色桑树种植,是兼具流汗动脑的生态课程,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劳动学习的前提。学校在小学全学段开设了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譬如,低年级学生参与桑果的看护与摘取,中年级学生负责基地除草、施肥、捉虫的管护,高年级学生尝试学习桑树的扦插繁育。桑树株型不同、叶型各异,桑果既多又甜,虽然种植课程充满了艰辛,但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特色家蚕养殖,是新科技与劳动融合的课程,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劳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构建了低中高3个学段的家蚕养殖课程,建立从尝试学习到独立领养的进阶流程,嵌入式安排桑蚕文化故事、蚕桑基本常识、蚕桑劳动习惯养成等知识学习。此外,针对七色丝家蚕养殖,学校实行“蚕桑小院士”进阶升级模式,实习合格的学生在一年级可以尝试喂养白色丝家蚕、二年级可以饲养绿色丝家蚕、三年级可以领养黄色丝家蚕……这种进阶式实践,新科技与新劳动高度融合的家蚕饲养项目深受学生喜爱。

  特色蚕桑衍生产品开发,是激励学生学会创造的课程。桑树全身都是宝,学生可以尝试用桑枝碎屑种植平菇,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将桑叶加工成桑叶茶,还可以将枯干的桑枝制作成桑树画进行义卖;每年的金秋10月,学校都会举行“抽丝剥茧”活动,让学生亲历缫丝过程,并利用七彩蚕丝进行丝绸的纺织实验,发挥创造与联想,将彩色丝线制作成丝巾、丝带等作品赠送亲友,用行动创造美好的劳动生活。

  课程实施

  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

  课程实施是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学校“五育并举”创新思路,通过3种模式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地。

  学科融合模式,让劳动教育弥散在学科教学中。为了有效保障劳动教育的教学时间,学校将蚕桑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全校所有学生保证一周一课时的蚕桑劳动学习;每周三朝会进行学生蚕桑学习分享,每周四下午开展养殖种植社团课选修。各学科教师将养蚕种桑知识嵌入学科教学,并将实践活动与蚕桑劳动结合起来。譬如:语文学科开展收集、诵读古人咏蚕诗词活动,举行师生优秀蚕桑诗词作品比赛;信息技术学科根据蚕宝宝的一生或桑树的春夏秋冬开展学生摄影图片、视频的作品征集;音美等艺术学科进行蚕桑歌曲编唱、舞蹈表演和美术作品创作等,让劳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双线互嵌模式,让劳动学习充满未来科技感。学校借助人工智能课程基地的优势,开发积累了大量的蚕桑微课资源用于师生学习;开发特色蚕桑养殖与种植APP,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APP全天候观看示范性蚕室的直播,通过楼道的智能终端随时可以看到示范性蚕室里家蚕的生长情况。除了线上线下“双线互嵌”的示范性养殖及种植之外,学校还邀请专家有计划地指导示范养殖,让蚕桑劳动教育的学习与专业引领都得到保障。

  家校协作模式,让劳动教育呈现强大聚合力。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蚕桑学习后,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七色丝家蚕,在家里建设属于自己的“小小沙粒养殖区”。此外,学校还建立蚕桑劳动家长学校,每年3月,组织不同年段的家长开展蚕桑劳动课程督导,内容包括视察蚕桑基地、听取学校蚕桑劳动课程实施汇报、参与蚕桑种植及养殖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评价等,通过蚕桑劳动把政府部门、社区、学校及学生家长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基地+学校+家庭”的蚕桑劳动教育协作模式真正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

  提升劳动教育的品质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要素。学校通过改革教师绩效评价、创新学生发展性评价、推进多方主体协作评价的方式促进蚕桑劳动教育的积极动能。

  改革教师评价,促进专兼职教师积极性。为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落地,除了劳动观念、劳动时间等重要要素保障到位外,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也须充足。学校改革教师评价,制定劳动教育月考评奖励方案,通过调整奖励性绩效,激励所有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建构者与实施者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避免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虚化和边缘化。

  创新学生评价,激发各学段学生进取心。学校开发了“执照+护照+勋章”的立体升级评价体系,推行“劳动护照”认证模式,依托“特色蚕桑劳动课程”APP探索执业资格认证、劳动积分、职业升级的智慧评价,落实“教师+家长”“个体+同伴”“学校+社区”的多元评价方式,每学期开展“养殖小沙粒”“种植小沙粒”和“创造小沙粒”的评选活动,举办年度学生蚕桑“小院士勋章”的颁奖盛典,激励学生积极持续参与蚕桑劳动的热情。

  推进协作评价,增强多主体参与获得感。学校与西南大学国家实验室、重庆市蚕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专家院士进学校讲学,推进科研院所新的技术成果在学校运用实践;积极配合城市管理部门和社区公园申报国家建设资金,将公园蚕桑课程基地打造成集科普教育、运动休闲、记住乡愁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公园,让社区公园的特色创建和学校特色创建相得益彰、互促互进;与沙坪坝区科协合作实施蚕桑劳动课程的实施推广,让更多的城市孩子能够通过饲料养蚕获得新的体验;进行年度“最美蚕桑教师”和“家长最佳劳动协作奖”的颁奖,激励教师、家长、社会单位积极参与蚕桑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经过近3年的实践,学校“智慧蚕桑,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得到深入贯彻,“五育融合,嵌入协作”的实施模式有效促进了劳动教育在城市小学中的深度实施,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先后获得重庆市劳动教育联盟学校、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实验基地、重庆市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学校、沙坪坝区人工智能课程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郭先富 李忠平 廖娟)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