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树农村校文明新风 ——教育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报道之一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关系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冷暖的关心情真意切。
对中小学而言,小小厕所不仅解决日常所需,更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于是,“厕所革命”在农村中小学迅速开展起来。
小厕所大变化
白色的外墙、明亮的窗户,一块块瓷砖洁白耀眼,一个个蹲坑排列有序,冲水箱、独立蹲便、洗手池一应俱全,一尘不染的镜子被挂上了墙,摆放整齐的绿植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就是陕西省合阳县农村学校的新厕所。孩子们看见新厕所,纷纷拍起手来,开心地喊起了“嘹咋咧”(好极了)!
回想以前,厕所环境恶劣,一到冬天天寒地冻,一到夏天蝇虫遍地、异味冲天。“冬天孩子们上厕所的时候,我担心他们滑倒,而且厕所距离宿舍较远,有些孩子小,很可能憋不住在半路上就尿裤子了。每年一到夏天,厕所里味道难闻,又脏又臭,蛆虫遍地,不堪回首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肖家堡小学校长王强说。
小厕所,大变化。这背后蕴含着无数人的心血。
2019年,为解决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厕所不卫生、不安全、蹲位不足等问题,中小学校“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启动。
教育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各地中小学厕所新建、改建和使用管理。此外,教育部还和其他部门形成合力,不仅为中小学厕所改造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还为各地解决粪污清理、保温防冻、供水排污等难题出谋划策。各地在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长效项目保障中,优化资金结构,统筹支持卫生厕所建设。
小行动,大意义。提升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预防疾病、呵护广大师生健康,从点滴开始,以“小杠杆”撬动大变革。
如厕更文明健康新风尚
“厕所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脏、乱、差”的环境,学生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也发生了改变。
“学生每天要上好几次厕所,学校厕所改造升级绝非小题大做。”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校长张建看到了自己学校的变化,“只有厕所畅通了,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美观现代的厕所,会让学生自觉养成文明习惯。”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如厕养成教育,真正做到“文明如厕不喧哗,行为规范杜陋习”。
“以前,农村厕所环境差、洗手设施不健全,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他们学会了上完厕所以后洗手,洗手还会分7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弥阳菜花小学教师孔丽春说。
不仅如此,学生们在洗手时还会争先恐后、互相督促,谁也不想变成“不讲卫生的孩子”。
文明之风还刮出了校园,刮进每家每户。
不少学生回到家里,会和家人分享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健康新习惯。“孩子们不但养成了自己勤洗手、讲秩序的习惯,对家长也起到了触动和监督作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台子镇中心小学校长关世立说,“辐射到旁边的这些村落,对村落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对村民如厕文明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文明、树新风。厕所,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
小厕所掀起文明新风貌
美,无处不在。厕所一变身,去掉原先“又脏又臭”的标签,“刷新”美的定义。
厕所墙壁成了孩子们的画板,天马行空的彩色图画,展示着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五育并举”,厕所成了美育的“舞台”。
河南省修武县郇封镇郇封中心小学将厕所装饰适当融入戏曲元素,根据不同性别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戏曲形象,提升学生们对国风的热爱。修武县五里源乡东板桥小学结合“修武鱼米之乡”的特点设计主题厕所文化,利用簸箕、芦苇等原生态物件做成的小装饰处处体现乡土气息。
文艺范儿、文明范儿、乡土范儿……经过美学设计的厕所,成为学校新的超级IP和美育空间。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永恒的主题。厕所,成了锻炼学生不怕吃苦、热爱劳动的新场所。
新厕所来之不易,要想保持厕所环境清洁干净,就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在河南省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中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定期来打扫卫生,教师自创如厕“三字经”,通过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低年级学生不光学习了如厕的注意事项,还认识到要爱惜哥哥姐姐的劳动成果。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打扫厕所卫生,在劳动中教导孩子们爱护厕所环境。辽宁省义县的中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清扫厕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知恩感恩。
此外,许多学校还把文明如厕的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内容,校园广播、卫生简报、班级板报都成了宣传德育的阵地,学生们自己参与设计、亲身实践,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讲文明”的气息,展现着文明的新风貌。
(正文结束)